小弁
《小弁》是《詩經》的其中一篇。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三百篇》。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才稱為《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約成書於春秋時期,漢代傳授《詩經》的有齊、魯、韓、毛四家。東漢以後,齊、魯、韓三家先後亡失,僅存《毛詩外傳》。毛詩盛行於東漢以後,並流傳至今。
“ |
弁彼鸒斯,歸飛提提。 民莫不榖,我獨於罹。 何辜於天,我罪伊何。 心之憂矣,雲如之何。 踧踧周道,鞠為茂草。 我心憂傷,惄焉如搗。 假寐永嘆,維憂用老。 心之憂矣,疢如疾首。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不屬於毛,不離於里。 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菀彼柳斯,鳴蜩嘒嘒。 有漼者淵,萑葦淠淠。 譬彼舟流,不知所屆。 心之憂矣,不遑假寐。 鹿斯之奔,維足伎伎。 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譬彼壞木,疾用無枝。 心之憂矣,寧莫之知。 相彼投兔,尚或先之。 行有死人,尚或墐之。 君子秉心,微其忍之。 心之憂矣,涕既隕之。 君子信讒,如或酬之。 君子不惠,不舒究之。 伐木掎矣,析薪扡矣。 舍彼有罪,予之佗矣。 莫高匪山,莫浚匪泉。 君子無易由言,耳屬於垣。 無逝我梁,無發我笱。 我躬不閱,遑恤我後。 |
” |
— 小弁 |
目錄
創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於農業,「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綿瓜瓞》等詩篇都表明周是依靠農業而興盛,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周族在武王伐紂之後成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隸私有與貴族領主的統治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徵。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紂暴虐無道,主要與其實行奴隸制經濟制度有關。西周建立以後,為緩和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尖銳矛盾,緩和階級鬥爭,變奴隸制為農奴制,正如王國維在《殷商制度論》中所言:「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殷周間的三大變革,自其表而言之,不過一家一姓之興亡,與都邑之轉移。自其里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
西周較之殷商,由於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產生飛躍性的進步,作為文學代表的《詩經》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而它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文明進步[1]。
傳承歷史
據說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有3000首之多,後來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詩有目無詩)[2]。孔子編纂詩經之後,最早明確記錄的傳承人,是「孔門十哲」、七十二賢之一的子夏,他對詩的領悟力最強,所以由其傳詩。
視頻
小弁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詩經簡介:古代中國的詩歌歷史的發展源頭,搜狐,2016-05-25
- ↑ 「詩經」詩詞全集(305)首),詩詞名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