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

作品名稱:《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

創作年代: 盛唐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孟浩然

《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一般指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

此詩寫詩人夜宿山寺中,于山徑之上等待友人的到來,而友人不至的情景。前六句盡寫夜色:夕陽西下,萬壑蒙煙,涼生松月,清聽風泉,樵人歸盡,暮鳥棲定;後兩句寫期待故人來宿而未至,於是抱琴等待。

全詩不僅表現出山中從薄暮到深夜的時令特徵,而且融合着詩人期盼知音的心情,境界清新幽靜,語言委婉含蓄。

目錄

原文

譯文

夕陽越過了西邊的山嶺,千山萬壑忽然昏暗靜寂。

月照松林更覺夜晚清涼,風聲泉聲共鳴分外清晰。

山中砍柴人差不多走盡,煙靄中鳥兒剛歸巢安息。

丁大約定今晚來寺住宿,獨自撫琴站在山路等你。[2]

作品賞析

此詩寫詩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來而友人仍不至時的情景。詩人揮灑自如,點染空靈,筆意在若有若無之間,將暮色之時山中景色勾勒得極具特色,並寓情於景。全詩詩中有畫,盛富美感,蘊藉深微,挹之不盡。

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帶黃昏時美麗的自然景色。詩人先後描繪夕陽西下、群壑昏暝、松際月出、風吹清泉、樵人歸盡、煙鳥棲定等生動的意象,渲染環境氣氛。隨着景致的流動,時間在暗中轉換,環境越來越清幽。孟浩然在山水詩中,很善於表現自然景物在時間中的運動變化。山區尋常的景物,一經作者妙筆點染,便構成一幅清麗幽美的圖畫。

這首詩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形象,不僅僅準確地表現出山中從薄暮到深夜的時態特徵,而且融統着詩人期盼知音的心情。特別是「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兩句,寫詩人見松月而覺夜涼,聽見泉而感山幽,細緻入微地傳達出日暮山間聽泉時的全部感受,很有韻味。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點出「之子期宿來」,然後在第八字再點出一個「候」字,彰顯了詩人不焦慮不抱怨的儒雅風度,也從側面表露出了詩人閒適的心境和對有人的信任。「孤琴候蘿徑」,以「孤」修飾琴,更添了孤清之感。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蘿」字修飾「徑」,也似有意似無意地反襯詩人的孤獨。因為藤蘿總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錯地群生的。這一句詩,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動地勾勒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這位風神散朗的詩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佇立在灑滿月色的蘿徑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來。詩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詩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栩栩如生。

表面上看起來,前六句是寫景,只有結尾兩句寫候友。其實不然,詩從一開始就在寫候友,不過詩人暗藏在景物中,沒有露面罷了。前六句看起來是無人之境,實際上是有人之境。「群壑倏已暝」是詩人看到的,「松月生夜涼」是詩人感到的,「風泉滿清聽」是詩人的感覺,「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也是詩人看到的。這些詩句表明詩人候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待讀到「孤琴候蘿徑」,暗藏在景物中的人,與撫琴候友的人迭在一起,形象驀地活起來,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全詩色彩不斷變幻,景物描寫十分清幽,語言含蓄委婉卻不失韻味。「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兩句是此詩名句。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孟名浩,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職,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鹿門山。40歲游京師,應進士不第,返襄陽。在長安時,與張九齡、王維、王昌齡交誼甚篤。有詩名。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而亡。孟浩然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題材不寬,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雖不無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

他和王維並稱,其詩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造詣,而且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朓之後,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孟詩不事雕飾,清淡簡樸,感受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莊》、《春曉》等篇,淡而有味,渾然一體,韻致飄逸,意境清曠。

孟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精力渾健,俯視一切。但這類詩在孟詩中不多見。總的來說,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於篇幅。現通行的《孟浩然集[1] 》收詩263首,但竄有別人作品。新、舊《唐書》有傳。與王維並稱「王孟」。李白詩云: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3]

視頻

古詩詞:孟浩然《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