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家庭共用(張光恆)

​​ 家庭共用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家庭共用》中國當代作家張光恆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家庭共用

那時候大都是幾個家庭共用一個廳屋,廳屋的門檻自然也就為幾戶人家共有。吃早餐的時候,往往是門檻最熱鬧的時候。負責煮飯的孩子剛從紅紅的稻草灰里把煨熟的辣椒出來,坐在門檻上的孩子便會麻利地用椒缽裝了,然後叉開雙腿橫騎在門檻上,用大腿夾緊缽子,歪着腦袋使勁地搗起來。幾家的椒缽在同時鼓搗,剛剛放出的雞立馬又會圍攏過來,伸着脖子總想撿點便宜。不一會,外出做事的大人們回來了。他們只在門口的池塘里簡單地洗一下手腳上的泥巴,便進屋舀出一碗粥來,就着椒缽,或蹲或坐在門當上,「咂吧咂巴」地吃起早餐來。大人們出工去了,我們還是會賴在門檻上不走,有時也會把從菜園裡摘來的菜坐在那裡揀了,有時會把大人們煮好的田螺坐在那裡挑了。總之,坐在門檻上邊做事邊吹風邊講故事邊聽知了鳴叫,實在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間或也會有獨自擁有門檻的機會,那時你可以什麼也不做,只需將臉和肚皮貼在地鋪上趴着,或將頭慵懶地靠在門柱上,將雙腳齊齊地伸放在門檻上養神,這世界便全部屬於你了。

太陽還沒有下山,我們便在門口的池塘里鬧騰開了,不把那一塘水攪得像米湯,不把那些魚鬧得到處亂竄是不會上岸的。上了岸的我們,會帶着弟弟妹妹,坐在門檻上吃從菜園裡摘來的各種瓜果,等着大人收工,等着雞鴨進籠。

原來我一直以為,修房子時之所以要修門檻,其目的無非是給小孩們納涼享受的,長大後才發現,門檻的作用不僅僅是用來作「鋪」,更是用來聚財的。據說有了門檻,家裡的錢財就不會輕易外流,外面的髒物也不會輕易入侵。那時候在農村,男婚女嫁時是要有個親爺親娘接親的。當新郎將新娘領到大門口時,如果站在門內的接親爺、接親娘沒有伸出手來把他們拉進去,那麼新人是不能擅自跨過門檻的,而且新人在跨門檻時,萬萬不可以將腳踏在上面,如果不小心踏了,會被認為是一種挑釁:一來就想踩踏在夫家人的肩膀上作威作福,此後必然不會有好果子吃。門檻有時其實就是一種主權宣誓,門檻之外,你可以亂來,而要想跨過門檻,則必須要經得主家的許可,即便是要飯的,你如果膽敢擅自跨過去,主家可以將你當做賊人亂棍打出。有時我想,怪不得那時的鄉村民風淳樸,原來是有一道門檻修在了人們的心中,知道哪是底線,哪是雷區。自從沒了門檻,不少人在很多時候,很多場合便少了很多規矩,他們可以憑空臆想出自己想要的身份,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為所欲為。心中沒有門檻的人,思想中也沒了禁區。

懷念門檻,它不僅是我涼涼爽爽童年的純真回憶,更多的恐怕還是一扇道德的屏風和心神安寧的保護線。

[1]

作者簡介

張光恆,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