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宣教士群像》,類別:見證文集,作者:魏外揚。

目錄

內容簡介

主興起的幾位傳教士的福音腳蹤。

傳教士

傳教士(亦譯宣教士)一般指西方國家的宗教組織向海外派出的,傳播天主教[1]、基督教的人員。1622年,羅馬教廷設立了負責向新大陸傳教區的教廷傳信部[2](今萬民福音部)。

節選

魏外揚

杜嘉德(CartairsDouglas,1830-77)是英國長老教會差派來華的宣教士,在福建省南部工作了二十二年,可以稱為「閩南的使徒」。

他編纂的「廈英大辭典」,是宣教士對中國方言加以系統整理的一個成功例證,也是此後來到閩南與台灣的宣教士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書。此外,他也是第一個到台灣來訪問的宣教士;由於他的報導與呼籲,英國長老教會才決定差派馬雅各醫生(Dr.JamesL.Maxwell)來台,揭開了福音在台灣的序幕。

雖然筆者所見有關杜嘉德的資料非常有限,然而緬懷內先賢,本着寧簡毋缺的原則,草此短文,希望讀者能對這位「閩南的使徒」有一點認識。

〖一、「編纂「廈英大辭典」〗

杜嘉德畢業於英國的格拉斯哥大學,於一八五五年隨看英國長老教會所差派來華的第一個宣教士賓惠廉(WilliamC.Burns)來到中國,定居在閩南的廈門。由於他在語言學方面頗有基礎,又肯下苦功學習,所以很快的就能夠講出一口標準流利的廈門話。

每當他聽到一個新的詞彙,他一定立刻記在小筆記本上,反覆加以練習,直到能夠純熟運用為止。一八七三年,他所編纂的「廈英大辭典」(Chinese-EnglishDictionaryOfVernacularOrSpokenLanguageOfAmoy)由倫敦的杜魯伯公司(TruberandCo.)出版,為此他獲得母校所頒贈的博士學位,也使他的名字被排列在當代著名的漢學家之中。

距這部辭典的初版五十年之後,由於科學的發展與西方新思想的輸入,在中國語文中增加了很多新詞彙,使這部一度被公認為搜羅完備的辭典,愈來愈變得不敷使用,於是有另一位畢業自格拉斯哥大學的來華宣教士巴克禮(ThomasBarclay)為之增補,而成「增補版廈英大辭典」,上海的商務印書館出版。

〖二、聽見台灣的呼聲〗

提起在台灣的宣教先驅者,一般人都知道南部是英國長老會的馬雅各醫生,北部是加拿大長老教會的馬偕醫生(Dr.GeorgeL.Mackay),然而第一個聽見台灣的呼聲並且轉達給西方教會的宣教士卻是杜嘉德。

一八六○年杜嘉德由廈門渡海到台灣來訪問,當他發現廈門話在這裡仍然通行無阻時,感到非常意外與興奮,於是在十月一日的日記上寫道:

「我們於九月十九日離廈門,二十四日安抵本港(淡水)這巿鎮有疏疏落落的幾條長街,居民或有四五千人,確數多少,在短短几天的訪問中,很難作正確的估計。我們還訪問過附近唯一的大巿鎮艋舺整個地區為福建漳、廈一帶所遷來的移民,說的也是閩南話,而台灣全島也以閩南話為普遍這是一個不平常的現象——跨過海峽,這裡仍舊通行着同樣的語言;在中國大陸,隔了一百哩,就使我們覺得言語不通了。因此,我們耳中似乎聽到一種強烈的呼召:『到這裡來幫助我們』,直到上帝的福音在這裡發揚光大起來。」(錄自董顯光:基督教在台灣的發展,頁一六)。

經過杜嘉德的報導與呼籲,幾年之後,英國長老教會果然差派了馬雅各醫生來台,以台南為中心,展開醫療與布道工作。在最初的幾個月里,杜嘉德也停留在台灣,協助馬雅各渡過最為艱困的創業時期。

......

目錄

閩南的使徒杜嘉德 林樂知與「萬國公報」 成宣教士的布道家——賓惠廉 醫療宣教的先驅——伯駕

顧約拿單與東北大復興 華北的教育宣教士——路思義 蒙古的使徒——季雅各 馬偕博士略傳 

我欲乘風歸去——繆學理專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