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实验美学

实验美学

实验美学(experimental aesthetics)是19世纪中下叶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创立的美学理论。代表人物为费希纳、屈尔佩等。该理论在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下,摒弃了传统美学研究中对美学基本范畴进行抽象思辨的形而上的研究方向,运用实验心理学来研究美学,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自下而上”的实验科学研究方法,力图揭示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联系。费希纳首先把心理实验法引入美学领域。屈尔佩则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印象法、表现法、制作法三大研究方法及其具体运用。它开辟了对具体审美经验进行研究的新途径。其许多方法为以后的美学家所采用和改进。

目录

简介

运用心理学和物理学中定量分析法来测定某些刺激物所引起的人的审美感受的学科。该学科的开创者德国心理学家G.T.费希纳(1801~1887)宣称,他所开创的新的美学研究领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美学”,遵循的方法是“从特殊到一般”,而不是象传统的形而上学美学那样“从一般到特殊”或“自上而下”。费希纳认为,所谓“自下而上”,并不是指美学应建立在哲学家个人的美感经验之上,而是说应该采用实验的方法系统地研究和比较许多不同的人的美感经验。

实验美学开始阶段

实验美学开始仅是试图发现种种令人愉快的简单形式。如让被试者从一大堆几何图形中选择出自己所喜爱的图形(选择法);让被试者提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制作法);测量人们常用的或喜欢用的东西的大小比例(常用物测量法)等等。这些简单的实验得出的某些结论是:人最不喜欢的图形是十分长的长方形和整整齐齐的四方形,而最喜欢的图形是比例接近于黄金分割的长方形。

实验美学的发展

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它所使用的方法和测定美感经验时所用的刺激物也逐渐复杂。例如采用自由描写法让被试者把自己观看一幅画或一个音乐节目时的感受细致地描写出来;用表现法来检查被试者对于一种美感经验在物理上和生理上的反应:脉搏和呼吸,模仿动作,初发的运动,等等。

13条心理美学规律

通过一系列实验和观察,费希纳总结出了13条心理美学规律,其中有一些曾在美学中发生广泛的影响。例如,“审美联想”律:一件事物所造成的审美印象可以分解为直接的和联想的两种因素,联想或回忆起的快乐或不快乐的东西,有可能与当前的印象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审美对比”律:当两种在质的方面或量的方面不同,但又可能加以比较的事物一起或先后进入意识之中的时候,它们所产生的效果并不等于它们分别所产生的效果或总和,因为二者之间的对比会影响或改变这个总和;“用力最小”律:审美快乐来自同所抱的目的相关的精力的最小的消耗,而不是来自精力自身的最大的节省。

实验方法

在费希纳之后,实验美学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其中较有影响的是O.屈耳佩(1862~1915)。屈耳佩着重探索了实验美学中所施用的种种有效的方法,他著的《关于实验美学的现状》一书把实验方法归并为三大类,即:印象法表现法制作法。这些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心理-美学实践中。 许多人如魏太莫、J.科恩、M.德苏瓦尔,英国美学家V.李、M.W.卡尔金斯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过这些方法,并在一些局部问题上取得有效的进展。如卡尔金斯就运用“有限描写法”(印象法之一)把说明色彩、形式和表情的三种图画分别展示在 300个年龄不同的人面前,发现88%的儿童都喜爱高度着色的画,60%的成年人喜欢较为简洁朴素形式的美。

实验美学的局限性

尽管实验美学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它的局限性显而易见。实验美学所涉及的大都是一些较简单的审美过程和反应,而在实际的审美中,事情却远为复杂。在简单的审美过程和反应与复杂的审美过程和反应之间,存在着不仅是量的、而且是质的差别,只有简单的、初级的问题,才能够用这种方法成功地加以解释,而这样一些简单的问题,严格说来还不能算作审美。尽管如此,由费希纳所开创的实验美学引起了美学研究的重大变化,自然科学和心理科学中使用的方法日渐成了美学中的合法方法,“自下而上”的方法即对人们所共有的经验进行分析的方法,部分地或完全地代替了原先占统治地位的先验的、哲学的演绎方法。自此以后,尽管“哲学美学”的名称仍然存在,但它已不是原来的意义,许多哲学思辨都已经注意在实验的或科学的基础上进行。

1962年,美国教授C.M.瓦伦丁出版了《美的实验心理学》一书,该书总结和收集了大量有关艺术欣赏的实验材料,特别着重于个性差异。20世纪实验美学家们最关心的是如何找出一套计算审美价值的公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G.伯克霍夫于1933年发表的《审美测量》一书。伯克霍夫在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M=O/C,其中M代表审美感受的程度,C代表审美对象的复杂性,O代表审美对象的品级。按照这个公式,审美感受的程度与审美对象的品级成正比,与审美对象的复杂性成反比。换言之,审美在对象C的复杂结构上花费的精力愈小,在品级感觉O上留下的注意力就愈大,因而美感程度M就愈高。依照公式推理,简单的多角形会引起高等级水平的美感程度,因为它有高水平的品级和低水准的复杂性。伯克霍夫声称,他的这个公式不仅适用于对简单几何图形的知觉,而且适用于对一切艺术品的知觉。但这样一个简单公式不是科学的和完整的,例如从中看不出人的个性构造、个别才能、教养和趣味对审美知觉的影响。80年代以来,实验美学又发展了一个较有希望的领域,即信息论美学。信息论美学试图运用信息论的概念和原理来解释审美价值,尤其是音乐的审美价值,把审美价值解释成是秩序和非秩序、冗余码和信息达到最适当的混合之后所具有的效果等等。[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