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定鼎门遗址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是隋唐和武周时期都城洛阳城外郭城正门,隋初名建国门,唐时更名定鼎门,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次年迁都洛阳,成为第一个通过定鼎门的皇帝。之后,定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洛阳外郭城正门,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渐废弃,定鼎门作为郭城南垣正门的时间长达530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沿用时间较长的古代都城城门。

2009年10月30日上午,全国大遗址保护重点工程——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标志着我国古代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城门遗址再次重生。这座中国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城门,在地下沉睡千年之后,终于“再现”地面。

2014年6月22日,定鼎门遗址作为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1]项目中遗址点之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目录

建设历史

定鼎门是隋唐都城洛阳城外郭城正门,位于隋唐都城洛阳城中轴线上。公元605年,即隋大业元年,为进一步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隋炀帝杨广敕命营建东都,每月征发全国工匠200万人。公元606年年初,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拔地而起,这就是当时的东都——洛阳城。自隋炀帝迁都至此,隋炀帝迁都洛阳,成为第一个通过定鼎门的皇帝。该城作隋都15年,相继为唐、后梁、后唐、后周等朝代的都城,武则天称其为神都,后人称其为隋唐洛阳城。之后,定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外郭城正门,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渐废弃。

隋唐洛阳城主要由宫城、皇城、郭城、含嘉仓城等组成,面积47平方公里。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的正南门,隋称建国门,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称定鼎门。定鼎门作为郭城南垣正门的时间长达530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沿用时间较长的古代都城城门。

2014年6月22日,定鼎门遗址作为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中遗址点之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

建筑布局

定鼎门遗址位于今洛龙区关林镇曹屯村和安乐镇赵村之间。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是国家文物局确定的大遗址保护首批重点项目之一。工程总投资4000多万元,已正式开工建设。新落成的遗址博物馆,位于洛阳新区古城路北、隋唐遗址植物园东南,分地下一层、地上两层,总建筑面积12616平方米,建筑高度约28米。其中,地下一层为原址展示,展示考古发掘出的定鼎门遗址门道、柱础石、城墙等。地面两层为博物馆,展示定鼎门遗址的演变历史和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部分文物。

该工程特点是在保护地下遗址的前提下,采用钢架结构,在遗址上面复原建设一个定鼎门的新城门楼。通过这种方式,既有效地保护了文物,又能展示定鼎门的历史风貌。[1]2007年,定鼎门遗址保护被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为大遗址保护首批重点项目。

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外观为仿唐城门,由城门、城墙、城楼和阙楼组成。其中城台、城墙、阙台内部为遗址保护和展示区,考古发掘出土的定鼎门遗址门道、柱础石等将在这里得到原址保护展示;城楼、阙楼内部空间为陈列展览区,主要展示定鼎门遗址的演变历史和隋唐洛阳城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部分文物。

丝绸之路文化广场东西长110米,南北宽160米,3条青石地砖铺就的宽约6米的步道直通定鼎门城楼的3座大门,广场东西两侧是绿地,小桥流水,绿草雪松,给人们一种休闲、雅致的感觉。

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重要遗迹,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要求,文物部门予以回填保护。不久的将来,这里将竖起一座“丝绸之路浮雕”,人们可以通过浮雕了解定鼎门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位置和贡献。

视频

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相关视频

旅游|访世界文化遗产之“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哪里?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