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宋拓唐李玄靜碑

宋拓唐李玄靜碑
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圖片

宋拓唐李玄靜碑故宮博物院的一件藏品

目錄

藏品簡介

名稱:宋拓唐李玄靜碑

年份:宋

類型:銘刻

規格:每半開縱26厘米,橫17.5厘米。

所屬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藏品鑑賞

宋拓唐李玄靜碑,墨拓,剪裱一冊。共13開,每半開縱26厘米,橫17.5厘米。   此碑建於唐大曆七年(772年)八月十四日,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9年)毀於火,傳世拓本甚稀。未見整紙本,行數已不可考。   碑原題「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並序」,世稱「李玄靜碑」、「茅山玄靜碑」。此碑建後5年,又另立了一塊由顏真卿撰書的「有唐茅山玄靜先生廣陵李君碑銘」,內容見王昶《金石萃編》卷一百,可與此碑相互參證。   碑文款署「秘書郎河東柳識撰,大理司直吳郡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3人皆一時俊彥。碑額失拓,然「李陽冰篆額」5字為小篆體,當出陽冰親筆。   正文行書,總體上宗法二王,兼受同代碑版名家李邕的影響。李書筆畫挺拔,字的重心下移,較之純粹的王體更能適應大字書丹上石的視覺需要。此碑風格靈動端莊,剛健、婀娜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應規中矩,後半愈寫愈放,筆畫粗壯,字勢飛動,更見神采。書者張從申當時被推為「張氏四龍」之首,大曆之後「獨步江淮間」(見朱長文《續書斷》),良有以也。   此本首尾完足,無甚損泐,字口清晰肥潤。寶熙認為「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皆定為宋拓,為歷來有名之本。冊前有王鐸、寶熙題內、外簽。冊後有沈曾植題七絕二首,寶熙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4人合觀款及朱翼盦另紙一跋。鈐「寶熙長壽」、「沈盦墨緣」等鑑藏印6方。當是寶熙舊藏轉歸朱氏者。   此碑的主要著錄有: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歐陽棐《集古錄目》、黃伯思《東觀餘論》、陳思《寶刻叢編》,清李光映《觀妙齋藏金石文字考略》、嚴觀《江寧金石記》、方履籛《金石萃編補正》、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近代羅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等。

藏館介紹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北京故宮,是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內的博物館。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1]。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 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2]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萬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萬人次,可以說是世界上接待遊客最繁忙的博物館。[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