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盞的特點
宋代建盞 |
宋代建盞的特點瓷器文化起源於三千多年前,由陶器演變而來。從商代,經西周、春秋戰國至東漢,瓷器一直都在發展當中,可以這樣說,中國就是就是瓷器的故鄉。[1]
宋代建盞的外觀特徵是黑釉鐵胎,不同於交通便利的現在,在古代交通只能靠馬車船運,像是瓷器這種需要礦產的產業,都必須就地建廠,不存在使用外地礦產的可能,所以建陽當地的瓷器必然是黑釉鐵胎。
器型上,宋代建盞都是比較傳統的器型,也就是束斂撇敞這四類基礎器型,這是因為宋代建盞的用途和現在略有區別,宋代的建盞是鬥茶用的,口徑很多都是11、12cm,而現在的建盞知識泡茶用,8、9cm口徑的已經足夠,建盞越大本身成品率就越低,再加上宋代沒有現在這麼高的科技水平,技術上也不如現在。鬥茶這一目的限制了宋代建盞的器型,再加上很多器型成品率更低,所以當時的匠人也沒能力繼續創新。
在釉料方面,宋代建盞的上釉水平也稍差一些。現在的建盞,釉料的控制恰到好處,甚至有的師傅可以主動控制釉淚的數量,這主要是源自兩方。一方面是現在技術更成熟,溫度和材料的都有相關的論文,也就是用科學的方法燒制建盞,成品率和只能聽天由命的宋代截然不同;另一方面則是材料質量上有區別,雖然都是建陽當地礦料,但是宋代的過濾精度不如現在,研磨手段和現在的機械設備也不能相提並論,所以釉面的質量也遜色一些。
另外在底款上也有不同,宋代的建盞是皇室的特供品,底部一般都會刻供御這樣的字,以表示這是給皇帝上供的,或者直接刻上年號以表尊敬,當然也有一些刻其他字的款式,不過寓意一般都圍繞着皇帝,而不像現在都是把品牌刻在底款上。另外就是保存的問題,宋代至今跨越了八百年的歷史,其中並不是所有建盞都被妥善地保管,日本的國寶曜變盞一直都在各個時代的大人物手裡流傳,保管地極為妥當,所以不會有太多問題。而宋代建盞大多沒有那麼好的品相,很多都是從某地的遺址中出土,被腐蝕氧化在所難免,這也是大多數宋代建盞坑坑窪窪的原因。
1、胎體厚重,久熱難冷
建盞,胎體厚重,飲茶久熱難冷。採用正燒,且為高溫燒成,因此口沿釉稀薄,盞底聚釉。外壁施半釉,有效的避免了燒制底粘窯的問題。胎內蘊含許多小氣孔,非常有利於茶湯的保溫,更有種說法,建盞釉的氣孔率這種特性決定了其改善水質的功能。氣孔可以吸附鈣鎂粒子,減少水的硬度,變得柔軟、甘醇。因此蔡襄在《茶錄》中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2、底小口大,易顯茶香
咱們都知道,建盞盞形設計如同漏斗,底小口大。這種設計其實也不是隨意設計,自然有其道理。這種設計有利於茶香的顯現,而且在當時鬥茶的大環境下,此設計可以更好的觀察茶湯的變化,可謂一舉多得。因此朱琰在《陶說》中說的:「宋代茶尚撇碗,以建安(今建甌)兔毫盞為上品。」
3、周身鐵胎,軟水保鮮
建窯黑瓷的胎質基本特徵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為含鐵量較高所致;胎骨厚實堅硬,叩之有金屬聲,俗稱「鐵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較多,故胎質較粗糙,露胎處手感亦較粗。此胎土為建安所特有。當然,上面有講到過,建盞可保溫,除此之外,建盞可以軟化水質,讓咱們品嘗到茶更好的滋味。而且建盞保鮮效果很好,可以有效防止變質。
4、斑紋奇特,變幻莫測
建盞常見有油滴,兔毫,鷓鴣斑等不同釉面風格。其名貴品種有兔毫,油滴和曜變。烏金釉盞是建窯早期的產品,釉面烏黑如漆,有的黑中泛青,也有顯黑褐色和醬黑色的,沒有斑紋或者斑紋不明顯,釉面普遍較厚。「色黑而瑩潤,上乘者亮可照人」,早期建盞多屬於此類。「入窯一色,出窯萬千」,每隻建盞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斑紋在茶湯中搖曳,如夢如幻,令人愛不釋手。
陶瓷種類繁多,數量眾多,通常可以概括為青瓷、白瓷和黑瓷。東漢至魏晉時期多為青瓷,南北朝時期則以白瓷為主,然後經過唐朝,到了兩宋時期,就是黑瓷的主場。
目錄
青瓷
青瓷又被稱為綠瓷。釉含有氧化鐵,因此展示出了青色,這也是為最早出現的瓷器。青瓷純潔,冰清,楚楚動人,伴隨中華文明走過了數千年,經久不衰。其中最出名的是龍泉青瓷,色澤典雅,質地有光澤。
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青瓷就好似瓷苑的一顆明珠,簡約素淨,靜默成景,平淡,深遠。其簡約的風格,在淡雅中透露的是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還有讓人心嚮往之的含蓄意境。
白瓷
由於鐵含量低的緣故,白瓷是一種透明釉,是繼青瓷廣泛流行後又一個重要瓷器。唐代以來,白瓷都有名品產出。
唐代邢窯被稱為「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宋代定窯被列為「五大名窯」之首,至於明代永樂時期的「甜白瓷」則是受到了皇室青睞。
德化窯有着悠久的歷史,歷經千年風霜,在陶瓷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世界陶瓷史上的「中國白」,也成為一個長期的代名詞。
德化白瓷被記錄在史書:中國白,乃中國瓷器之上品也。因此更被譽為世界白瓷之母。白瓷的出現,為在瓷器上作畫出現了可能性,但也奠定了彩瓷的發展基礎。
黑瓷
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黑瓷在宋代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其中最具有代表的就是福建建窯的黒釉瓷茶盞——建盞。建盞能潤茗保鮮,隔夜茶湯也能清香如故;既不丟失絢爛的色彩,也無需彩雕繪畫,釉色斑紋天然而成。
建盞乍一看很是昏暗,但如果仔細看,就會發現青黑的釉色明亮如墨玉,如星辰,如山海,如銀萍,令人無限玩味。只有深度欣賞建盞,才能發現其中的炫麗。
自宋以來,福建建窯,德化官窯,一黑一白,獨步天下,名揚海內外。而建盞雖然中間沒落幾百年,但現在已經慢慢復甦,無卵是滿足國內需求還是出口,產量都很大,正在蓬勃發展的時期。
宋瓷,婉約,含蓄,清麗,典雅。每一種釉色,都有屬於自己的情感;每一款圖案,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個記憶;每一個窯口,都有着中國故事。它們凝聚山水,日月,成為中華文明最燦爛的瑰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