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瀾園
安瀾園 |
中文名: 安瀾園 類別: 文化遺址 年代: 清朝 文物原屬: 圓明園建築景觀四宜書屋 文物現狀: 被英法聯軍焚毀,現僅存遺蹟 |
安瀾園,清代私家園林,園址在今浙江海寧鹽官鎮西北隅,本為南宋安化郡王王亢的故園。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1619年)至為右堂寺少卿陳與郊(號隅陽)重建,取名隅園。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後,傳與本族曾孫清朝文淵閣大學士陳元龍,更號遂初園。陳元龍歿後,為其子翰林院編修陳邦直所得。期間擴建園廣至百畝,"制崇簡古",園內有三十餘景。因其為陳氏別墅,當地俗稱為陳園。1762年乾隆南巡,駐蹕於此,賜名安瀾園。[1]
目錄
概述
安瀾園位於浙江省海寧市鹽官古城內,是一座古代著名的江南私家園林。原為明代戲曲家陳與郊、清代大學士陳元龍的私園。乾隆帝南巡,曾多次駐蹕園內,御賜園名、匾聯,多加題詠,並把安瀾園仿建到圓明園中,令其名聞天下。現在,名園已成為遺址。然而其在中國古典園林史乃至清代政治上的影響極為深遠。
旅遊景區
安瀾園,位於鹽官西北隅,原為南宋安化郡王王沅之故園,後經歷代多次擴建,至乾隆時,已占地1 0 0 余畝,有樓台亭榭3 0 余座,泉石深邃,古木參天,湖光瀲灩,桃李芬芳。與南京瞻園、蘇州獅子林、杭州小有天園並稱江南四大名園。 縱觀安瀾園全貌,其皇家氣勢令人驚嘆:全園有景點40餘處,如「和風皎月」、「滄波浴景」、「石湖賞月」、「煙波風月」、「竹深荷靜」、「引勝奇賞」、「曲水流觴」等。
歷史文化
金庸先生在《書劍恩仇錄》的附註中稱安瀾園,「園林之勝,似不輸於曹雪芹筆下之大觀園」。
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四巡海寧,均駐蹕於此。園名「安瀾」為乾隆皇帝親賜。園內主要景物曾被仿造於北京皇家御花園「圓明園」。
安瀾園最初為王家私園,至元代時隨着王家的落敗,漸漸廢棄。直到明萬曆年間,海寧陳家的崛起。陳與郊與陳與相弟兄倆相繼中進士,陳家成了鹽官首屈一指的豪門。萬曆二十四年(1 5 9 6 年),陳與郊辭官回家,在王家私園的基礎上再建,取名「隅園」,意為城中一隅。但民間稱其為「陳園」。隅園初具形態,陳與郊常邀約同行志士往來其間,所以那時隅園在江南已小有名氣。有志書記載:池周二十餘畝,有竹堂、月閣、流香亭、紫芝樓、金波橋諸勝。金波橋為隅園今僅存遺物:橋作六曲形,低平古樸,貼近水面,人在橋上走,有凌波水上的感受。
至清康熙以後,陳與郊這一脈幾經變故,漸顯衰落,隅園也隨之暗淡。但幸好有其兄弟陳與相這一脈的興旺承續。陳與相孫輩中出了「閣老」級的人物陳元龍,在他的手上,隅園得以發揚光大。
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陳元龍 3 4 歲時中進士,自此京城為官。4 3 歲那年,其父病重,他向康熙告假,得以恩准,不過康熙給了他一個附加任務,讓他在家期間負責編撰《歷代賦匯》。
回到家中,老宅的窘況令他有些心寒。他有意興辦家業。待到次年五月,他想出一萬全之策:借伯父家的隅園作為書局的「編輯部」。如此一來,公私兼顧,經陳元龍的大力興辦,此時的隅園面積已擴至6 0 余畝。雍正十一年( 1 7 3 3 年),8 2 歲的陳元龍乞休歸里,對隅園再次擴建,更名為「遂初園」,意思是隨了他當初園中怡養天年之心愿。雍正賜書堂額「林泉耆碩」四字。從陳元龍《遂初園詩序》看,「園無雕繪,無粉飾,無名花奇石,而池水竹石」,「以幽雅古樸」見稱,延續的是明代園林的風格。
陳元龍活到8 5 歲,於乾隆元年(1 7 3 6 年)辭世。其子陳邦直(官至翰林院編修),接手了這份家業,只是與父輩不同的是,陳邦直離開了官場,「 幡然定謀, 養志林泉」, 他園居3 0 多年,至8 3 歲去世。遂初園在他的手上,得到了進一步的規模擴大,達到占地面積百餘畝。據說,他常在園中「酌酒賦詩,效李青蓮桃李園之會」,廣邀各路名士,隅園成了江南一處文人雅士們聚首的會所,熱鬧一時,名聲遠播。
但真正讓安瀾園名揚天下的,還是乾隆皇帝。這又得從乾隆南巡說起了。乾隆先後南巡六次, 前兩次因是陪着皇太后, 還是以遊覽山河為主。乾隆二十七年( 1 7 6 2 年),乾隆第三次南巡,此次南巡,他的心頭壓了塊重石:因為海寧潮患頻繁告警,沿岸海塘屢修屢垮,直接威脅到江南地區的安危。關于海塘工程,朝野間又有石塘與柴塘之爭,他決定親臨勘視。當時寫了一首御製《觀海塘•志事詩》表達了乾隆此種心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