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安徽省天主教

来自 全景视觉网 的图片

安徽省天主教于元朝时传入。据余阙《青阳集·合肥修城记》载,元朝时有一也里可温教(也称天主教)人名马世德曾在合肥做官,对于修合肥城有贡献。这是目前所知皖省最早的关于天主教事迹的史料。

明末清初,随着天主教的重新传入和传播,安徽也开始有不少人与西方传教士交往并奉教,如泗州盱眙人冯应京、徽州人程大约等人。在皖人最初信教的时候,也有不少坚决反对天主教的。突出如:皖南歙县人杨光先,著有《不得已》一书,攻击耶稣会士及其历法.耶稣会士利类思(意大利人)以《不得已辩》一书回敬,争论很久。

这一时期,由于地方官绅的排斥及士大夫的反对,安徽天主教传教事业发展艰难。但是,通过神甫们在安徽东北部传教,终于清道光末年在五河县设立了一座教堂,为安徽建立天主教堂之始。此后,五河教堂作为安徽东北部的天主教活动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录

天主教的传播

天主教在中国内地大规模传播,始自鸦片战争之后。此前,清康熙帝时“许奉天主教,仍其国俗,而禁各省立堂入教。雍正间,禁令严,尽毁去,但留京师一所,俾西洋人入监(钦天监)者居之。入内地传教,辄绳以法”(《清史稿·南怀仁传》)。道光末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签订的《中法北京条约》第六款规定:“天下黎民任各处军民等传习天主教,会合讲道,建堂礼拜,且将滥行查拿者予以应得处分”。担任翻译的法国教士孟振声等在中文文本中擅自添上“并任佛(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天地,建造自便”的内容。此后,英法传教士率先进入安徽。稍后,各国传教士陆续进人省内重要城镇,建立教堂。到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规定,开芜湖等市为商埠,设领事,又将安庆、大通作为外轮停泊上下贸易的“寄航港”。此后短短一、二十年内,外国传教士在全省大小30多个城镇建立了教堂。

民国时期,安徽省天主教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堂口及信教群众逐年增加。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有公所376处,信众45000多人,中、外传教士62人。到民国二十四年,发展到有公所520处,信众10万多人,中、外117人。另外,全省还办有许多天主教教会中学、小学、医院诊所等社会事业。到建国前夕,全省教堂共计90余座,公所247处,外籍传教士195人、中籍的406人,信徒13万人。

在明清两代,安徽天主教隶属江南教区。1922年,从江南教区中划出安徽教区。1929年,分为蚌埠、芜湖、安庆三个主教区。1937年又成立屯溪监牧区。除蚌埠教区为意大利传教区外,其余都是西班牙传教区。1946年建立圣统制,安庆教区又为安徽省总主教区所在地,是全国20个总主教区之一。

天主教现状

建国后,天主教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民国时期在皖的传教士中有一些是帝国主义分子,他们站在反动的立场,与新中国为敌,如安庆的梅耿光(西班牙人)、蚌埠的周济众(意大利人)等。经过教内外群众的检举斗争后,被驱逐出境,其余外国传教士纷纷离境。外国主教、传教士离境后,蚌埠、芜湖、安庆教区由本地神甫代理主教神权。1958年,蚌埠教区自选自圣周益斋司铎为正权主教,成为全省第一个自选自圣的主教。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天主教堂受到冲击,教职人员下放或转业改行,正常的宗教活动一度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落实了宗教政策,平反了冤假错案,宗教活动恢复。

2021年9月,我省有天主教教职人员61人,其中主教1人,神甫19人,执事1人,修女40人。信教群众约40600人。

天主教

天主教[1]是基督宗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又称公教,自明朝时就沿用的名称“天主教”,已成为正式的中文代名词。在基督宗教的所有公教会之中,罗马公教会[2]罗马天主教会)的会众最为庞大,全世界人数有11.3亿,占世界总人口17%,因此“公教会”(天主教会)一词往往指的是“与罗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会”,目前天主教会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会中最为庞大的教会。

参考文献

  1. 天主教,中国政府网,2017-10-23
  2. 耶稣创立了罗马天主教会(圣而公教会),新浪博客,201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