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學術交流,是指針對規定的課題,由相關專業的研究者、學習者參加,為了交流知識經驗成果,共同分析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而進行的探討論證研究活動。可以採用座談討論演講展示實驗表成果等方式進行。學術交流即信息交流,其最終目的是使科學信息思想觀點得到溝通和交流。作者通過對學術交流目的、作用的思考,認為學術交流的最終落腳點在新學術思想和學術創新上,指出激勵(激活激發)、啟迪才是學術交流最本質的意義。

學術交流

目錄

名詞解釋

學術交流(Academic exchanges)

hjxy

泛指以科學技術的學術研究、信息、學術思想為主要對象和內容以及與此有關的科學活動,也可理解為學術交流活動的簡稱。

簡單地說,學術交流是科學研究工作的組成部分,是科學家向同行發表研究成果,得到評論和承認的團體活動,是研究者學術生涯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人類知識生產力的一種生產方式。與學術交流相近的提法是科學交流。原蘇聯學者Λ.Η.米哈依洛夫對科學交流的定義是:"科學交流是科學傳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機制"。中國科協原主席周培源於1978年3月在全國科學大會上作的題為《科學技術協會要為實現四個現代化作出貢獻》的講話中指出:"學術交流活動是科學技術工作中個人鑽研和集體智慧相結合的一種形式。通過科學家之間的思想接觸,學術交流,自由爭辯,可以溝通情況,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使認識得到發展,從而有可能產生新的科學假說,開闢新的研究途徑。這可以說是科學研究工作中的一個特點。" 我國科學理論家趙紅州指出:科學創造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常常超出一個人的智力範圍,需要"科學家智力集團效應。"這裡"科學家智力集團效應",不是多個科學家智力的簡單疊加,而是科學家智力的相互"碰撞"、相互激發和協作研究。

學術交流,又叫學術信息交流。學術交流可以更好的傳播我們的文化知識,更大程度地提高我們的能力,拓展我們的知識面。

作用意義

本質意義

對學術交流的作用,普遍理解為信息的交流,即所謂"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交流後我們就有了兩個思想"。科協系統關於學術交流的作用較為普遍的認識是,學術交流有交流信息、開闊視野、掌握新知的作用。如"學術交流的最終目的是使科學信息、思想、觀點得到溝通和融洽。" 也有人認為學術交流對思維有啟迪作用。筆者認為,對學術交流的傳統認識是淺顯的、不全面的,無法深刻揭示學術交流對思維創新的重要作用。學術交流的激勵(激活、激發)、啟迪作用,才是其最本質的意義。

學者觀點

與一般理解的交流信息的作用不同,激勵(激活、激發)、啟迪作用有使人奮起、振作,產生新思想、新觀點、新精神之意。趙紅州在論述"學會"這一"社會集團研究能力"時稱,"學會""很象科學勞動的'催化劑'","它可以激活民族的創造力"。雖然"學會的社會集團研究能力是通過學術交流而實現的",但"科學交流是'智力的碰撞'、'智力的協作',通過'碰撞'(其中包括爭論、答辯等方式 ),科學'知識單元'由一個研究能力傳遞給另一個研究能力,這樣便在科學家之間,建立一種智力的結構方式,形成了比單個科學家智力高的多的'集體大腦 ' 。

他明確指出:"近代學會所以能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根本原因在於學會形成了高於個體研究能力,高於個別學派的集團能力的社會集團研究能力。" "科學家的科學勞動要素與其它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乃是產生'額外的'新成果的關鍵。比如,一個生物學家只能產生生物學的成果,一個物理學家只能產生物理學的成果。如果由於科學交流使兩個科學家思想有了相互的激發,這便多產生出一項生物物理學的成果。這種'額外的'收穫,正是造成科學發展指數增長的重要機制 。所以,學會具有科學勞動成果的'放大'或'加速'功能。

"科學學創始人j.d.貝爾納認為,"現代科學的最偉大的發現有一些有賴於不同來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只有當吸收了不同中心的思想的工作者聚集一堂的時候,才會產生這樣的發現。玻爾原子理論是我們一切現代物理學的基礎。它所以能產生,就是因為玻爾在德國吸收了普朗克的量子理論,以後又到盧瑟福的實驗室工作,並且在那裡接觸到原子核的理論。這種交流的價值是再大也不過了。

我們確信這種交流還沒有在科學發展中充分發揮它可以發揮的作用。"貝爾納這裡所說的"思想的相互作用",不能僅僅理解為信息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不同來源的思想的碰撞,從而激發出新的思想 。這種"思想的相互作用","是無論讀多少書也辦不到的"。所以,學術交流中,思想的"碰撞"、"科學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同來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可以激發出靈感的火花,從而產生"額外的"科學新成果。這才是學術交流作用的關鍵與本質,是學術交流成為一種"科學活動"、成為"人類知識生產力的一種生產方式"、成為"研究者學術生涯的一種生活方式"的關鍵所在。

在學術交流中,激勵(激活、激發)、啟迪作用最有效的方式是學術爭鳴與學術批判。批判是科學的生命,是科學進步的保障之一。科學史一再告訴我們,從懷疑、批判我們所推崇的信念開始,也許才是我們最佳的行動方案。乍看起來,這種方案似乎與常理相悖,但那些想發現真理而又不懼怕真理的人,卻深知須以懷疑和批判為自己開闢道路。批判與反批判是同伍的,"待到被批評者被挑剔得忍無可忍,不得不進行反擊的時候,學術創造力便受到從未有過的激發,正是在這種批評與反批評、挑戰與應戰的學術競爭、學術爭鳴中,理論得到錘鍊,思想碰出火花,方法受到洗禮。"所以,學術批評、學術爭鳴起到的激勵(激活、激發)、啟迪作用,遠遠超出一般理解的信息交流的作用,它是智力提升的一次躍遷,是創造性思維的一次激活。

從思維科學來說,有人認為創造性思想與"某種來自他們自身之外的信息或啟示有關",與"某種外部的強制或指導之下"有關。"具有躍遷性,表現在認識客體、認識主體和認識中介--信息的三維結構的鏈鎖反應之中"。"靈感是人類創造性活動中的一種複雜的精神現象","靈感來源於人們知識和經驗的沉積,啟迪於意外客觀信息的激發"。雖然創造性思維和靈感的產生還沒有搞清楚,但有一點共識,即它們不僅是信息的簡單交流,還與信息的啟示、思想的激 發,與認識客體、認識主體、認識中介(信息)三要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有關。

活動流程

根據上述認識,學術交流的流程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學術思想(學術觀點、知識)→ 學術交流 → 知識人或思想者 → 學習、創新 → 新學術思想(學術觀點、知識)。[1]

學術交流的最終落腳點在新學術思想上、在學術創新上。所以,學術交流是"原始性創新源頭之一", 也是學術創新的條件和動力之一,還是提升學會集團研究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值得交流。[2]

相關名詞解釋

《學術交流》雜誌是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

《學術交流》雜誌側重刊發基本理論,研究探討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所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的學術論文,同時,兼發文、史、哲、經、法、政等社會科學各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設置的主要欄目有:"歷史與文化"、"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民商法"、"物權法"等欄目。

《學術交流》面向當代,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熱情地為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交流科研成果、傳遞學術信息、綜述學術觀點等提供理論陣地。

《學術交流》雜誌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准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學術交流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學術交流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誌之一。學術交流並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學術交流》辦刊宗旨是:"堅持以馬列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和„雙百‟方針,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四個文明‟建設服務,為黨和政府的決策服務。"《學術交流》雜誌側重刊發運用馬列主義基本理論,同時,兼發文、史、哲、經、法、政等社會科學各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雜誌信息

期刊名稱:學術交流英文名稱:Academic Exchange

主辦單位: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出刊周期:月刊

出版 地: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語言種類:中文

開本尺寸:大16開

郵發代號:14-166

創刊時間:1985

國際標準刊號:1000-8284

國內統一刊號:23-1048/C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社科雙效期刊

Caj-cd規範獲獎期刊

影響因子:

複合影響因子:0.664

綜合影響因子:0.232

學術交流雜誌主要欄目:

歷史與文化、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民商法、物權法等

學術交流雜誌已發表論文目錄:

1.國際貨物買賣中的劃撥 辛柏春;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演進規律及理性啟示 趙永春;

3.紅星初照下的經典--試論中共早期領導人的文學活動與創作 常勤毅;

4.中國日常生活批判多學科研究綜述 賀苗;楊靜;管小其;

5.從語言分析到意識分析 王昊寧;

6.懷特海過程哲學視野中的知識觀 王世紅;

7.實踐視閾的文化釋義 李建萍;

8.馮道現象與五代之亂的道德傷痛 關健英;

9.主體意識、價值觀念與公民素質 張麗清;

10.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比較 郭艷文;

11.論決策民主化的實現途徑--以毛澤東的群眾觀為例 張愛民;

12.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民族主義分析 宋春華;欒雪飛;

13.論區域創新系統中地方政府職能之優化 徐建中;趙毓婷;

14.我國人民代表大會稅權規控職能之強化 呂艷輝;

15.論我國土地徵收和徵購法律制度的構建 趙紅衛;

16.論漁業配額制度的起源及其內在法律特徵 白洋;

17.論建構我國未成年人前科消滅制度 丁寰翔;陳文暉;

18.淺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 王洪飛;

19.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立法問題探析 劉沫茹;劉國有;

學術交流雜誌社投稿須知: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範,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關鍵詞:3-5個,以分號相隔。

4、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5、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6、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並註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7、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後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8、來稿請註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繫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9、希望作者投稿時務必將以上要素補充完整、以減輕編輯部的後期工作負擔,謝謝合作!

10、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11、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後果由作者承擔

12、學術交流雜誌錄用通知書為信件版,發放通知書採用快遞、請詳細寫出收信地址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