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孫嘉淦(1683-1753年),錫公,又字懿齋,靜軒,清代太原府興縣(今山西興縣)人。

孫嘉淦
188.jpg
孫嘉淦
原文名 Jiajin Sun
出生 1683年
中國興縣
逝世 1753 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宰相級官員

生平簡介

出生於一個鄉村小農家庭,幼年家境貧寒,白天打柴種地,夜晚勤奮讀書。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參加山西恩科鄉試,中了舉人,同年連中進士,在翰林院任職。 歷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皆受到三朝皇上的賞識與重用。歷辦學政、鹽務、河工等要差,官至工、刑二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康熙五十二年,孫嘉淦中進士,時年30歲。值得一提的是,孫嘉淦親兄弟三人都是進士。一門三進士的榮耀在興縣至今還被人稱道。但是孫嘉淦在康熙朝中9年仕途生涯,一直沒有什麼值得入載史冊的事。

正所謂「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孫嘉淦自幼的磨練,使他成為了一位敢於痛斥時弊、直言上諫的政治家。1723年,雍正帝即位,孫嘉淦風骨凜凜,對雍正帝迭興大獄,剪除皇八子、皇九子有不同政見,上疏提議三件事,勸告皇帝「親骨肉,停捐納,罷西師。」後兩件倒也罷了,第一件簡直就是捋虎鬚。雍正在康熙末年「九王奪嫡」中勝出,為了穩定地位,剪除先帝八子、九子也就是自己兩弟弟的勢力手段殘酷、不遺餘力。這麼做是否必要先不說了,影響是相當地不好。

「嘉淦成狂,然臣服其膽。」

雍正接疏看後,非常生氣,召集朝中大臣,傳閱議處,說:「孫嘉淦原是這樣一個狂生,決不能讓他留在翰林院」。嚇得諸臣都不敢說話。幸有雍正老師大學士朱軾在旁挺身而出為其說情:「嘉淦成狂,然臣服其膽。」雍正自己也對孫嘉淦說真話不要腦袋的膽識表示佩服,轉怒為笑說:「朕也服其膽。」這樣才保住了他在翰林院職位。孫嘉淦總算沒有受到處分,後來反倒升為國子監司業。

孫嘉淦為祭酒時,曾薦其弟孫揚淦為國子監丞。後來,他又負責對宋鎬方從仁等人的教育培養。當學習期滿,引薦給雍正時,孫嘉淦說:「宋鎬、方從仁都有教學,可委以重任。」當孫嘉淦有發現方從仁的所作所為名不副實時,於是又直方上疏說:「方從仁不怎麼樣,實在不值得使用。」這使雍正很生氣,斥責他反覆無常,欺矇聖上,為此將他撤職,交給刑部治罪。刑部提出,孫嘉淦犯了欺上之罪,準備將他斬首。這時,雍正又對朝中大臣說:「孫嘉淦太憨厚,他有優點,就是不愛財。」又免了他的死罪,把孫嘉淦發落到戶部銀庫。在此期間,孫嘉淦認真「行走」,與隸卒同吃住共甘苦,深得吏卒們的擁戴。

勇於革除時弊

孫嘉淦任職期間勇於革除時弊。1730年,原工部經手工程無章法,官吏上下勾結、欺上瞞下、貪腐成風,使工程拖沓不前,數年不能完工。孫嘉淦就任工部侍郎後,制定了各種工部製度,重新核實規定了所用材料及運輸費用,使工程建設進度有了大的發展。1734年,河東鹽政開支混亂,浪費十分驚人。孫嘉淦就任後,查明實情,制定了嚴格的製度,壓縮了開支。使原來的開支由每年一萬三千兩白銀減少為八千兩,剩餘部分全部歸公。同時對運城鹽池進行了較大規模整修,並對蒙古運進口內的食鹽劃分銷售地區,制定了征稅條例,以利國計民生。

其間有三習焉,不可不慎戒也

雍正十二年(1734年),任命他擔任河東鹽政。

雍正十三年八月(1735年),高宗即位,召孫嘉淦來京,以侍郎身份候補。又遷都察院左都御史。孫嘉淦想到高宗初政,春秋方盛,乃上疏提出:「治亂之循環,職陰陽之運行。陰極盛而陽生,陽極盛而陰始。事當極盛之地,必有陰伏之機。其機藏於至微,人不能覺;及其既著,積重而不可返。此其間有三習焉,不可不慎戒也。」怎樣做到慎戒呢?他提出,「耳習於所聞,則喜諛而惡直」;「目習於所見,則喜柔而惡剛」;「心習於所是,則喜從而惡違」;「三習既成,乃生一弊。何謂一弊?喜小人而厭君子是也。」接著他對「三習一弊」又詳加論述。這些精闢的見解受到乾隆皇帝的讚揚,並將孫嘉淦的上疏當朝作了宣示。河南鄭州有疑難案件,朝廷派使者前去查勘,還是不能查明真相。皇帝指派孫嘉淦前去審理,查明其中冤情,使十多個人全都免罪。

「利所不在,雖賞不為。利之所在,雖禁彌甚

乾隆三年四月,改任吏部尚書,照原兼管刑部事務。九月,直隸總督李衛彈劾總河朱藻貪婪卑劣耽誤工程,朝廷派孫嘉淦與尚書星訥親身前去審理,查明實情,依照法律治罪。十月,孫嘉淦被任命為直隸總督。當時京輔一帶,酒禁甚嚴,儘管如此,違法的人還是很多。但是,地方官吏都不敢向上報告。孫嘉淦上任後,根據實情,上疏提出:「禁酒原在災年,現處豐年,不宜再禁。造酒之物,本非朝夕所食,豆皮、大麥、穀糠、黍谷之類,原屬棄物,雜而成酒,可以得價,其糟可飼六畜。化無用為有用,非作無益害有益也。」他又進一步指出:「利所不在,雖賞不為。利之所在,雖禁彌甚。燒鍋禁則酒必少,酒少則價必貴,價貴而私燒之利會倍於昔。會倍之利所在,民必性命爭焉。孟子曰:'君子不以所養人者害人',本為民生計,而滋擾乃至此,則立法不可不慎也。」乾隆接到孫嘉淦這份邏輯性強、論證嚴密的上疏,認為他的建議對民生確為有利,決定對禁令作修改,使酒禁較前有所放鬆。 以後,他又致力於治理永定河、子牙河、南北運河。先後任湖廣總督、福建總督、左副都御史、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 十七年,進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十八年十二月,卒,享年71歲,乾隆親自為他定了一個諡號「文定」,文有道德博聞、慈惠愛民之意,定有安邦定國之意,都有褒獎的含義。《清史稿》也評價孫嘉淦:「嘉淦諤諤,陳善閉邪,一朝推名疏。」 [1] 乾隆親自為他定了一個諡號「文定」,文有道德博聞、慈惠愛民之意,定有安邦定國之意,都有褒獎的含義。《清史稿》也評價孫嘉淦:「嘉淦諤諤,陳善閉邪,一朝推名疏。」

告老還鄉,著十幾箱破磚爛瓦,乾隆感動之餘,重賞

孫嘉淦晚年,自覺精力不濟,多次乞求退休。在他 65歲那年,乾隆準許他告老還鄉。

離京時,孫嘉淦讓家人上街雇了十輛馬車,除將家裡的雜物收拾打包外,又把堆置的磚頭全部裝入箱內,聲勢浩蕩地走上返鄉路。

於是有人將此事稟報乾隆,說他廉潔是假,貪財是真。乾隆一聽,雷霆震怒,當即命人截堵孫嘉淦一行。讓他上殿回話,皇帝問: 「孫嘉淦,你一貫為官清廉,何以攢了幾十箱金銀財寶?」孫嘉淦回奏道:「臣為官三十餘年,朝廷的俸祿用於日常開銷,所剩無幾。箱子裡除了皇上的一千兩賞銀,都是些破磚爛瓦,並無多少金銀。皇上若不信,請親自驗看。」乾隆命人當場查驗,竟真如孫嘉淦所說。

眾人傻了眼,乾隆感動萬分,說: 「孫愛卿,你告老還鄉,馱這些廢磚頭何用?」

孫嘉淦回答道: 「臣做官多年,並未攢多少家私。如今兩手空空返鄉,百姓以為朝廷不體恤臣下,嘲笑臣為官窩囊。臣這樣做,一者為給皇上爭點光彩,二者可將磚運回老家,給土窯洞掛個磚面,臣住進去可以安度晚年。而這些來自皇城的磚,也可留個念想。」

乾隆感動之餘,立刻降旨:見一馱磚頭,給一馱銀子。共計可換十幾萬兩銀子。

一生清廉的孫嘉淦雖然頓感皇恩浩蕩,但仍不失其廉潔本色,忙說: 「不可,不可!朝廷一草一木,均屬國家,不能隨意花費。臣用不了那十幾萬兩銀子,臣以為有一塊磚頭,給一兩銀子便足夠了。」最終,孫嘉淦以五千塊磚頭換得五千兩銀子。作為皇帝對孫嘉淦幾十年清廉為官的賞賜。

孫嘉淦在老家養了兩年老,皇帝想念他,又招他回京任職,乾隆18年12月,71歲的孫嘉淦去世了,一生清廉的他留下的是後世的稱讚。[2]

目錄

嘉淦居官為八約=

嘉淦居官為八約,曰:「事君篤而不顯與人共而不驕勢避其所爭功藏於無名事止於能去言刪其無用以守獨避人以清費廉取。」用以自戒。既以直諫有聲,乾隆初,疏匡主德,尤為時所慕。四年,京師市井傳嘉淦疏稿論劾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高宗諭步軍統領、巡城御史嚴禁。十六年,或又傳嘉淦疏稿斥言上失德有五不可解、十大過,雲貴總督碩色以聞。命求所從來,遣使者督讞。轉相連染,歷六省,更三歲,乃坐江西衛千總盧魯生偽為,罪至死。高宗知無與嘉淦事,眷不替,嘉淦益自抑。嘗著書述《春秋》義,自以為不足,毀之。 (《清史稿》)

譯文: 孫嘉淦任官設定八條守則,這就是:「對國君忠誠而不自我炫耀;與同僚相處禮貌尊重而不自高自大;避讓爭權奪勢之處;建功立業而不沽名釣譽;辦事務求善始善終不留尾巴;語言簡明刪除冗詞贅句;自守本分不結黨營私;支出收入要清楚節儉。」用八約來警戒自己。他早就已經憑直言勸諫得到讚譽,乾隆年初,他上疏匡正皇帝治理天下的倫理道德,更是得到當代人的敬慕。四年,京師市民中傳播孫嘉淦上奏彈劾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人的抄錄稿件,高宗下令讓步軍統領、巡城御史嚴禁傳播。十六年,有人又在傳播孫嘉淦上奏斥責皇帝無道,說皇帝存在「五不可解、十大過」缺陷的抄錄稿件,雲貴總督碩色把這事報告了皇帝。皇帝下令追查事情根由,派出使者監理審查。事情輾轉牽連,涉及六省,用了三年時間,才判定是江西衛千總盧魯生假託孫嘉淦名義偽造文稿犯罪,判處死刑。高宗得知不關孫嘉淦事,加恩不貶黜孫嘉淦,孫嘉淦更加自我警戒。他曾經著書闡述《春秋》的義理,自己感到立論有缺陷,就將自己的著作銷毀了。[3]

人物評價

孫嘉淦是諫臣也是能臣,查貪官、平冤獄、整修河道、調和民族矛盾,辦過許多出色的事。敢說、能幹又遇上了好皇帝,使得他在仕途上創造了奇蹟,興縣的老鄉說孫嘉淦一生當過兵部、吏部、刑部、工部「四部尚書」,還當過直隸、湖廣兩任總督。最後死的時候是吏部尚書兼協辦大學士。 前人評價說:「嘉淦初為直臣,其後出將入相,功業赫奕,而學問文章亦高,山西清代名臣,實以嘉淦為第一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