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孙克刚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孙克刚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1923年

职业;国画艺术家

代表作品;《松山鱼隐》

孙克刚(1923- )天津人。

1942年随刘子久攻山水,1956年调至天津美术出版社任编辑部副主任,1961年调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1]

为中国美协理事,美协天津分会副主席,天津画院画师,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天津市国画研究会副会长。

目录

简介

擅山水,学传统而不拘泥古法,广取兼收,致力创新,所作苍浑互济、虚实有致,富有清新明快,

雄奇浑朴之美。

先后在北京天津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艺术人生

孙克刚1923年生于天津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幼时读过两年私垫,继而入新式小学,自幼酷爱山水,在19岁时,拜刘子久先生为师。孙克刚追随老师15年,临摹了大量古代名迹。对于古代传统,他抱着广收博取的态度,从"四王"、石涛到能够见到的宋元名迹,都精心临摹,其中《摹北苑》和《秋山图》均以长披麻花山,一望便可知属董巨一派风格;《松山鱼隐》构图繁复,综合小斧劈、豆瓣皴与点法,其繁密苍厚之意,颇近石溪。《摹黄鹤山樵大幅》最见功力,笔墨厚重,理法精严,深得王黄鹤三昧。他采众家之长,走出一条崭新的艺术之路。

孙克刚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938年至1958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在刘子久的指导下钻研传统。1958年至1978年为第二阶段,曾先后赴河北昌黎、秦岭、太行山、黄山写生,并在师造化的同时继续研究传统,力图把师造化与师古人结合起来,创作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新山水画。1978年至1988年为第三阶段,以峨嵋、青城写生为转折,完成了他的泼墨法,创作了大量以泼墨为主要特点的作品。自1988年退休至今为第四阶段,主要在画室进行创作,进一步完善、发展了他的泼墨法,出现了"泼墨加泼彩",笔墨也更加苍厚而浑化了。

孙克刚作品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孙克刚在第二、三阶段获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以人们熟知的泼墨法和借助于这种泼墨法创造的山水新风格为标志。其特点是,有深厚的传统底蕴,没有"旧瓶新酒"式的矛盾,突出了个性,获得了现代感。在其成功经验中,有几点极富启示性:

第一,对近现代山水画传统的学习借鉴。1956年,33岁的孙克刚主要从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萧谦中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等的作品中吸收营养并开始借鉴现当代山水画法。丰富了自己的创作思维。

第二,对墨法的强调。孙克刚在画法上相对重视和强调墨法,他所看重和倾心的都是在墨法上有突出成就的古近山水画家。他钟情于墨法、从墨法中求新。他把泼墨与泼彩有机地结合,达到了完善的包容与统一。

孙克刚把重心转向师法造化,探索山水画的新面貌与个性风格。他到各地体验写生的过程中,强调传统方式的观察体味,有所发现就勾画大略,不像西画写生那样对景落墨。

对于师造化来说,采取什么样的观察方法或写生方法也许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画家是能否捕捉住大自然的生命,能否捕捉住自己的新鲜感受。这里说的"捕捉"有两层意思,一是你是否能得到这感受,二是你能否做到这感受的表现与画法风格的统一。前者需要才情,后者需要相应的表现力。第三,广积博发,韵味深远。古代画家说的"泼墨",大抵是指一种含水量较大的笔墨处理,它仍然是用笔画而不是抛掉笔去真"泼"。孙克刚的泼墨坚持了这一传统,不同的是,他用大笔而不是小笔泼画,所以被孙其峰称之为"大笔泼墨法""大片泼墨法"。凡被称为"泼墨"的作品,无论古今,都是把"泼墨"与"积墨"、"破墨"以及各种笔法结合在一起的。山气清新,沁人心腑,叠叠层层,望而久远,这不仅仅是画面,是心声,而是书画艺术的人生……

参考资料

  1. 孙克刚先生的山水画艺术(一) , 360doc个人图书馆 201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