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灾环境
孕灾环境 |
孕灾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包括土壤和植被)、生物圈和人类社会圈所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但不是这些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体现在地球表层过程中一系列具有耗散特性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与价值流动的过程。
孕灾环境的区域差异,决定了致灾因子时空分布特征的背景。
孕灾环境的改善,能有效减轻灾害。
孕灾环境是由自然与社会的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目录
简介
基孕灾环境的分类
可将孕灾环境分为二大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又可往下细分,具体为:
自然环境分为: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动植物。
社会环境分为:工矿商贸、各种管线、交通系统、公共场所、人、经济市场。
评价
现有研究已在地震和极端降水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问题上取得了以下认识:(1)山区地震可强烈改变孕灾环境,显著提升震后降水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放大极端降水-滑坡灾害链;(2)地震对降水引发滑坡的影响随着震后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该现象可能受控于气候因素;(3)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定量研究山区强震和极端天气气候二者“遭遇”下的地质灾害链将面临更多挑战。由于观测案例不足,针对山区地震与极端降水共同导致地质灾害的研究仍缺少定量分析,触发机理也需进一步明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