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孔迈

来自 揭阳日报 的图片

孔迈(1919年9月~2008年2月21日),又名孔东平,祖籍普宁下架山镇南城村。1919年,他出生于印尼苏岛,其父孔繁光1915年从中国潮汕漂泊到印尼谋生。1927年,孔迈随母亲回故乡南城,故乡的一草一木,在他那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目录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原广播电影电视部秘书长兼中国唱片总公司董事长[1]

别 名 ---- 孔东平

民 族 ---- 汉族

出生日期----1919年9月

逝世日期----2008年2月21日

出生地点----印尼苏岛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记者公务员

人物简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翌年6月,19岁的孔迈与几个同学与父母不辞而别,怀着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途经香港时,他在自己一张7寸黑白相片背面写上了自己的誓言:"父亲母亲,祖国正处危亡之时,把我献给祖国吧!"并托人把相片转交给尚在印尼的父母,从此,他与父母一别成永诀。

1938年7月7日,孔迈历经风险与挫折,到达汉口,经八路军汉口办事处介绍,北上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报告,9月,他光荣参加中国共产党

担任记者

1945年,孔迈被调到新华社胶东分社《大众报》社任编委、采访科长[2],开始了他的新闻工作生涯。他深入到反扫荡、反封锁第一线,采访胶东军民坚持敌后抗日的英勇事迹。有一次,他到大泽军分区司令部驻地采访,正逢鬼子出来扫荡,看到鬼子不断踩响民兵埋设的地雷,他便写了《大泽山民兵地雷战粉碎敌人扫荡》的通讯,刊发在《大众报》上,该期报纸还陈列在北京抗日斗争展览馆里。解放战争初期,孔迈被派到新华社华东野战军分社第九纵队担任支社社长兼《胜利报》社长。渡江前夕,他又被调到新华社第三野战军九兵团分社任社长兼《长江报》社长。渡江战争中,他首先是一名冲锋陷阵的战士,在战士间隙时间,他总是蹲在战壕里抢时赶写新闻稿件。在战争时代,他多次中弹负伤,万幸的是每次都能大难不死。

新中国成立之后,外交工作迅猛发展。孔迈是归侨,英文基础十分扎实,又是一名久经考验的新闻工作者,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因此他于1954年被派往印度新德里担任首席记者,和妻子徐力舟一同踏上漫长的驻外工作之路。其时驻外人员少、任务重,记者必须具备"多功能"才华:既要采访、编稿,还要译电、发稿,孔迈是首席记者,任务就更加繁重了。在印度的4年里,他出色地完成了周恩来、宋庆龄、贺龙和叶剑英、郭沫若、郑振铎、茅盾等率领的各代表团访问印度的报道任务,还有幸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教诲。那是1956年周恩来总理访印时,孔迈始终跟随在总理身边采访,有一次在交谈中周总理突然问他:"你和美国记者有接触吗?"他一下愣住了,因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他虽然多次在外交场合与美国记者相遇,但鉴于中美关系不敢接触,因此一时语塞。这时,周总理和颜悦色地对他说:"小孔啊,你不要有思想顾虑嘛,可以大胆接触,大胆工作!"说完,周总理轻轻拍了拍孔迈的肩膀,投来了亲切、信任和期望的眼光。此后,他始终以周总理的这个教诲勉励自己,在新德里克服了重重困难,采写了大量报道,特别是有些内参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高度重视,为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决策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1960年,中国和古巴建交后,孔迈调往哈拉那分社任社长。那时古巴独立不久,随时会有突发事件。1961年4月17日凌晨3时,他忽接到古巴《今日报》社长电话,告知"美国雇佣军在吉隆湾登陆,卡斯特罗已亲临前线"的消息,孔迈立即起草急电向国内报告,并在取得采访通行证后立即驱车赶到吉隆湾,拍到古巴军民消灭敌人的图片,立即把底片和新闻稿发回总社,由总社以最快速度向全世界发送,打破了美国及其西方舆论的新闻封锁及对古巴的诬蔑。

1979年,孔迈调任日本东京分社任社长。1982年回国,1983年调任广播电影电视部秘书长兼中国唱片总公司董事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三届理事会书记处书记,先后率领代表团出访菲律宾、泰国、尼泊尔、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为促进中国与上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晚年生活

1986年,孔迈夫妇双双离休。1999年他80周岁生日时,新华社、广电部、人民日报社等有关领导在小范围内为他举办了一个温馨的茶话会,庆祝他80岁生日。他感慨地说:"我的同学、同乡和亲人,有的在抗日时期惨遭日寇杀害,与我一起回归祖国参加革命的十有七八牺牲在战场,想想他们,我没有理由为我的一点工作成绩而骄傲,只有把毕生的全部献给祖国,我才会心安。"

晚年,由于身上弹痕创伤,孔迈身体比较虚弱,经常住院疗养。期间,他十分关心家乡普宁的发展变化,2003年专门委托儿子孔泉(原外交部部长助理,现任驻法国外交大使)夫妇来到普宁南城村寻根问祖,并叮咛孔泉从南城带去一瓶井水和一撮乡土。

逝世前夕,他用苍老的双手,颤抖着写下一首诗:"蕉风椰雨思报国,万水千山只等闲;五洲四海坎坷路,吉它虽老不断弦。"孔迈用毕生的实践,践行了"把自己献给祖国"的誓言。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