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昭綬
孔昭綬(1876年-1929年),我國近代教育家、政治家、新聞出版人、詩人。字明權,號競存,筆名攘夷。長沙瀏陽東鄉達滸人。孔子第七十一子孫。
- 1910年冬畢業於湖南優級師範學堂,1911年留學日本,1913年獲得日本法政大學學士學位後歸國。
- 1913年任湖南第一師範校長,提倡學生自治和自助,創辦技能會(即一師學友會)。因發表反袁檄文,逃亡日本。於1914年再次入日本法政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
- 1916年9月復任一師校長,聘徐特立、楊昌濟等任教員,以「明恥」為校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被譽為「民主教育的先驅」。
- 張敬堯據湘後,於1918年9月再度被迫辭職。1922年5月當選湖南省議會副議長。後任中華民國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部少將參議、國民政府考試制度編撰等職。1929年病逝於南京。
目錄
基本信息
姓名 孔昭綬
|
字號 字明權,號競存
|
筆名 攘夷
|
國籍 中國
|
民族 漢
|
職業 近代教育家、政治家、新聞出版人
|
出生地 湖南長沙
|
出生時間 1876年
|
去世時間 1929年
|
畢業院校 日本法政大學
|
主要成就 毛澤東導師,被譽為「民主教育的先驅」。
|
人物生平
- 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府瀏陽縣瀏東鄉達滸(今瀏陽市達滸鎮金石村)
- 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庠生,補廩科舉停,未食廩膳。
- 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湖南全省優級學堂豫科最優等畢業,升入歷史地理本科。
- 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選科畢業,照欽章奏獎舉人。旋即留學日本法政大學
- 中華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日本法政大學校畢業,授學士學位。在日期間歷任留學生經理。
-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4月至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1月,任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二次革命(1913)時,發表反袁(世凱)檄文。革命失敗後,北洋軍閥湯薌銘統治湖南,派兵包圍一師,孔昭綬化裝逃脫,東渡日本,留學法政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
- 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9月至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9月,復任一師校長,兼湖南省教育會副會長,除教書外兼任《長沙日報》主編半年。
- 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至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任湖南省參議會副會長。(譚延闓與趙恆惕混戰期間回家在孔祠教書)
- 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春,辭去議長職務赴西北調查墾務。主持馮玉祥開辦的「輔治講習所」「兼辦」《西北彙刊》、北伐戰地政務視察員。
- 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部少將參議,豫、 陝、甘三省考核院考核官,國民政府考試院考試制度編纂。
-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農曆七月十六日未時病逝於南京康濟醫院,終年五十有三。葬於長沙湖跡渡大極坡獅茅沖,干山巽向,有碑。 [1]
人物貢獻
- 開明校長
在湖南一師讀書的最初兩年,毛澤東對一些多而雜的課程及繁瑣的校規是不滿意的,有退學的打算。孔昭綬剛任校長,他就提出了退學的申請。孔昭綬在問明原委後沒有批准他的申請,也沒有嚴厲地批評他,只是希望他再觀察、等待一段時間。
孔昭綬上任後,在總結以往辦學經驗的基礎上,吸收了東西方一些國家的教育思想和管理辦法,大膽革新,「采最新民本主義規定教育方針」,以「人格教育、國民教育、實用教育為實現救國強種惟一之教旨」,廢除了許多陳舊的校規,將自由清新的空氣帶入學校。他廣招人才,聘請了一批具有進步思想、有真才實學的專門人才到學校任教,極大地提高了學校的教學質量。他主張學生的學習不要局限在課堂上,提倡學生要向社會學習。
- 學生志願軍
孔昭綬的改革舉措中,有一項是組建湖南一師學生志願軍,「以激發愛國思想,提倡尚武精神,研究軍事學術」。正是在這一活動中,他真正發現了毛澤東的才幹。
學校張貼出成立志願軍的布告後,學生們踴躍報名,毛澤東也積極參加。全校報名學生組成一個營,下設兩個連,孔昭綬任總指揮。學生志願軍除在課上學習軍事常識外,還在課下進行軍訓。學生志願軍在當時的軍閥混戰中,為保衛學校,避免兵禍,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立下了「汗馬功勞」。
孔昭綬當時還將毛澤東帶領學生志願軍智取潰軍、組織警備隊護校等事親筆記入《一師校志》,並將毛澤東寫的1917年至1918年間《學友會記事錄》一本、《夜學日誌》兩本一起收藏起來。1951年,這些冊子在孔昭綬家中被發現,成為珍貴史料。[2]
人物評價
影視欣賞
- 湖南第一師範來了位督學,校長孔昭綬不得不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