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子实体是中国科技名词。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统,一是5500年前两河流域苏米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1],二是5000多年前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2],三是3300年前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四是1500年前起源于中美洲的玛雅文字。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国文字的发展未曾断裂,从商代一直传承至今,汉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目录

名词解释

子实体(fruiting body,sporocarp,fructification)是高等真菌的产孢构造,即果实体,由已组织化了的菌丝体组成。在担子菌中又叫担子果,在子囊菌中又叫子囊果。无论是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生殖,无论结构简单或复杂,都称其产孢结构为子实体。

菌丝的气生菌丝体主要特化成各种形态的子实体。子实体是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态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

子实体(fruiting body,fructification)为真菌的产生孢子的生殖体,一般称为担孢子体,但对子囊菌和担子菌来说,如子囊果、担子果那样而分别由菌丝组织构成的各种形状的,特称为子实体。

在粘菌类,是由变形体形成原质果——变形子实体、粘菌体——团块子实体,以及柄孢子囊群等子实体。集胞粘菌纲,则是由假变形体而形成累积子实体。

子实体是食用菌、药用菌的主要食用、药用的部分。

形态结构

自然界大型真菌的子实体形态相当复杂,形状因菌类不同而各异,有伞状、笔状、头状、耳状、舌状、球状、花朵状、树枝状等,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外形像伞的种类,常常叫做伞菌,如蜡伞科、鹅膏菌科、蘑菇科等;少数属于非伞形的多孔菌类和子囊菌类,如木耳科、马勃科、羊肚菌科等。我们从伞菌类、非褶菌类、胶质菌类、腹菌类、子囊菌类五大类对真菌的形态作简单描述。而以伞状最多。

伞菌类

一般都有菌盖和菌柄,不同种类食用菌子实体生长习性,状态也不相同,有单生、丛生、簇生和排列成覆瓦状等。

1.菌盖

菌盖由表皮、菌肉及菌褶组成,在表皮层的菌丝里含有不同的色素,因而使菌盖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各种颜色还随着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和环境干、湿度或光照情况而变化。菌盖的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有圆形、半圆形、伞形、半球形、斗笠形、钟形、漏斗形、半漏斗形、卵圆形、圆锥形、喇叭形、马鞍形等。菌盖直径大小不等,一般情况下,我们将菌盖直径小于6cm的划为小型,6~10cm的划为中型,超过10cm的划为大型。菌盖的质地有肉质、膜质、胶质、蜡质和革质之分,有软、硬和脆等区别。菌盖的中部有平展、凸起、尖突、脐状或下凹等。菌盖边缘全缘或开裂,具条纹或粗条棱。边缘有内卷曲、上翘、反卷、波状、花瓣状等。

菌盖表面有光滑、具皱纹、条纹、龟裂等之分;有干燥、湿润、水浸状、粘、粘滑、胶粘等,还有的表面粗糙具纤毛、丛毛状鳞片或呈粉末状。鹅膏菌科的部分种类在发育过程中,外菌幕残留在菌盖表面而形成角锥状、疣状或块鳞片。

2.菌褶和菌管

伞菌类的菌褶或菌管生长在菌盖下面,上面连接着菌肉,这部分称做子实层体。其颜色除它本身的以外,往往随着子实体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是各种孢子的颜色。菌褶或菌管与菌柄着生关系是分属的重要依据之一。一般有以下着生情况:①菌褶的一端或菌管直接着生在菌柄上的叫直生;②一部分着生在菌柄上,而另一部分稍向上弯曲的叫弯生(或凹生);③不着生在菌柄上,且有一段距离的叫离生;④沿着菌柄向下生长的叫延生。以上情况有时随军着子实体的生长而有程度上的差异。

菌褶和菌管的排列情况也是多种多样的。菌褶之间没有短菌褶的叫等长,而具短菌褶的叫不等长。有些菌褶之间有窄小的横脉相连。有的菌褶相互交织成网状,如鸡油菌。具有菌管的种类,菌管之间有的易分离,有的不宜分离。管口的颜色往往和菌管里面不一致。管口直径大的有几毫米,小的不足1mm。管口呈圆形或多角形等。有的菌管呈辐射状排列,管口有单孔和复孔之分。菌褶的边缘分平滑、波状、锯齿或粗糙呈颗粒状等。

3.菌柄

菌柄有长短、有无、形状各异,长短为1~50cm,粗细从0.1~10cm。与菌盖着生关系分中生、偏生或侧生。菌柄的形状有圆柱形、棒形、纺锤形等。菌柄有分枝的,也有基部膨大的相互联合在一起,或延伸成假根的。有的弯曲、扭转。部分菌柄纤维质、肉质或脆骨质,表面光滑或具鳞片或条纹。菌柄内部又分为松软、空心或实心(中实、内实),有的种类随子实体的成长而由实心变为空心。

4.菌环

菌环是内菌幕的遗迹。当子实体幼小时,在菌褶表面有一层膜质组织,叫内菌幕,在子实体生长的过程中,内菌幕与菌盖脱离,便遗留在菌柄上形成菌环。菌环有大小,厚薄、质地、单层、双层等形状,一般生长在菌柄的上部、中部或下部。有少数种类的菌环可与菌柄脱离而移动,有的菌环早期存在,后期消失,有的菌环易破碎而悬挂在菌盖边缘,有的菌环不呈膜质而呈蛛网状。

5.菌托

菌托是由外菌膜遗留在菌柄基部而形成的,其形状有苞状、稍状、鳞茎状、杯状、杵状,有的由数圈颗粒组成。

非褶菌类

此类真菌如鸡油菌属、珊瑚菌属、猴头菌属、多孔菌科、灵芝科等的子实体多为棒状(棒珊菌)、喇叭状(鸡油菌)、多分枝、有软刺组织,盖叠生呈覆瓦状生长(云芝),菌盖有大鳞片、半圆形、扁平而厚、似扇形、近蹄形等多种特征。

珊瑚菌属、猴头菌属、多孔菌科、灵芝科等多药用菌,如灵芝、茯苓、云芝、桑黄、猴头、桦褐孔菌等。

猴菇菌片、灵芝胶囊、灵芝孢子粉、云芝肝泰、茯苓饼都是著名的药品制剂。

胶质菌类

胶质菌类主要是木耳、金耳、银耳等大型真菌。子实体耳状,胶质,颜色鲜艳,多瓣丛生,脑状、半漏斗状、耳状、盘形等,生于立木或腐木上。子实体胶质丰富,可美容养颜等,为名贵食用菌,可以进行人工栽培。

我国是世界木耳、金耳、银耳栽培主要国家,产量占世界的95%以上,为主要出口国。

腹菌类

腹菌类主要包括马勃科、鸟巢菌科、地星科等大型真菌,马勃类真菌子实体肉质,梨形、头形、陀螺形、球形,幼时内部白色,老后外包被牛皮纸样,内呈粉末状,干或湿,或碰击时外包皮开裂,粉末可放出,放出即孢子。

马勃类真菌放出孢子,灰状,是很好的外伤药。

马勃幼嫩子实体是美味的食用菌。

子囊菌类

子囊菌的子实体,即营养体为具有隔膜的菌丝体,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其内生子囊孢子,一般为8个。无性繁殖大多发达,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子囊菌类包括地舌科、羊肚菌科、马鞍菌科、盘菌科等,多为肉质,碗形、羊肚形、马鞍形、钟形等。

羊肚菌味道鲜美,是名贵食用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