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婚宴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婚宴》中國當代作家薛毓文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婚宴

受困於幾年疫情的反反覆覆,今年「五一」期間嫁娶之事多了不少,酒店和小區門口隨處可見對聯喜字,以及各式各樣飄逸着的彩虹門,趕着趟兒參加婚宴也就成了不少人生活中的一道風景線。

對於親戚朋友家裡有喜事,前去祝福道賀隨份禮,我向來持支持的態度。這是幾千年傳承有序的習俗,婚禮相傳起源於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成制於西周初期。婚姻乃人生承先啟後的大事,如果連這點儀式感都沒有,悄沒聲地走到一起,關係親近要好者也不去湊番熱鬧,似乎生活太過有點寡淡。小時候在農村,常聽大人們講,門戶緊如債,拿着鍋街上賣。那時受理解水平所限,單純地認為可能是由於沒有錢前去隨禮,所以把吃飯的鍋賣掉換禮錢,於是對這種做法頗有牴觸,但對鄉鄰們看重人情往來的樸素感情倒頗有幾分敬意。也是,與吃飯生活生存比起來,門戶之事還是應該退居其次的。及自長大後,才逐漸理解到它的另一層含義,那其實是一種比喻加誇張的說法,要表達的道理是為說明人情往來太重要了,重要到即使砸鍋賣鐵也不敢有絲毫怠慢的程度。

傳統文化諸要素裡邊最重要的當然是人,而維繫人與人之間情感關係的重要紐帶莫過於人情往來。俗話講,遠親不如近鄰,說的就是鄰居由於常來常往,所以關係的密切度遠遠大於久不大往來的親戚。農村辦喜事,鄰里是必請也必到的,不像現在有時一個單元一個樓層也形同陌路,各辦各的,拋開關係的親疏遠近,的確有些太過漠然。在忙碌的農耕文明時期,親戚朋友間互相參加嫁娶是最為重要的溝通交流方式之一,那時生產力水平不高,人們忙於生計,喜事多選擇在農閒時節,為的就是大家都有時間參加,場面隆重而熱烈些。現代人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節奏也加快,但有一點沒有改變,就是辦事的日子多選在節假日,即使迎娶的日子擇吉日選定,但待客大多在禮拜六日或五一國慶元旦等休息時間,原因還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前來見證捧場。為了這一刻,不少人拖家帶口驅車上百公里,看似趕一個場面,吃一頓飯,喝一杯酒,實質是維繫着一種感情,賡續着一種血脈。

說到嫁娶婚宴之事,人們的神經似乎有時繃得有些緊張,其實大可不必。既然有規定標準,就按標準辦理,現代人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已經遠遠脫離了追求吃什麼階段,更在乎與什麼人在一起吃,至於隨份禮的事,意思到了即可,過於在那地方顯擺,超標準超範圍超規格,有時會被人們罵作過或傻。事實上,場面的隆重與熱鬧與否,全然不在於豪華程度,更在意該到的賓朋到了沒有,該有的禮儀是否有缺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家農村,參加朋友婚禮時通常幾個人合買一塊水銀掛境,上寫百年好合等吉慶話,落款為朋友們的名字,我見過最多的掛境上寫有八個人的名字,每人分擔就幾毛錢。也有合買洗臉盆、床單、被罩一類的,情況大致如此。八九十年代,賀禮一般就是十元錢的標準。後來二十元、五十元,到現在的一兩百元。這條人情消費的變化曲線,其實伴隨的是幾十年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水平,大體在一個可承受的範圍,都不屬於負擔之列。而對於辦事的人家,即使平常再節儉,也要拿出最好的傳統吃食,用最隆重的傳統禮儀招待四面八方的親朋。早飯從早期的素湯菜、玉米年饅頭髮展到如今的葷素湯菜、油糕棗糕,外加水煮雞蛋小炒肉等樣樣齊全,豐富多彩。午飯也從大燴菜、常涼菜、玉米饅頭變成了雞魚齊全的十多樣炒菜,外加肉素包子花卷等幾種主食,通常還會請一班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地大嗩吶樂隊,組織親戚朋友們扭起當地地道的傘頭秧歌助興,其樂融融,熱鬧喜慶。至於在城裡,婚宴隨禮也就少則一兩百元,多則三五百元,而來賓卻可以享用到有別於鄉下的美食和婚慶禮儀表演。

人口大流動大遷徙的時代,也有不少是遠距離奔波的雙城婚禮。這樣的婚禮通常是前一兩天女方組團到男方處,在酒店裡裝飾一間喜慶的婚房,等待着第二天的迎娶。前往的人員除了新娘的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等直系親屬以外,與父母和新娘要好的朋友也得去,否則不僅場面有些孤單,有許多禮儀上需要的接洽送親伴娘等必備環節也沒法安排。這個假日我參加過這樣一場好友閨女的婚宴,在一位極富愛心和經驗的總管先生的統籌下,辦得簡樸而熱烈。抵達的當天,先舉行了一個簡短的儀式,賀禮其實就是朋友們合買的千餘元的一對瓷花瓶,但通過這個活動,原本生疏的兩家人在四街八巷人們的掌聲中很快便熟絡了起來;晚上又在駐地自編自導自演搞了個小小聯歡,道具都是臨時拿來鍋碗瓢盆盒隨身帶的樂器。與通常父母帶着姑娘悄悄地去,悄悄地嫁,然後又悄悄地回來相比,真的是既回歸了傳統婚禮的本身,沒有絲毫的奢華,又儀式感滿滿,頗有特色,堪稱經典。

每天在城鄉間不斷變換着的婚宴,既演繹着世事滄桑,生生不息的巨變,展現着冷暖人生的畫卷,也是拉動傳統餐飲及文化娛樂業發展的重要引擎。不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隨着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婚宴籌辦呈現出越來越專業化的水平,以前需要舉辦者親力親為的活,都交給了專業機構或團隊打理,催生出一個陣容龐大的產業鏈條,滿足人們對美好事物追求的同時,也吸納着就業,拉動着需求旺盛的婚宴消費市場。越來越精細的社會分工無疑是社會文明進步重要標誌和發展方向,古老的婚宴也需要在迭代前行中不斷堅守與創新,擔負好賡續與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