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姚西鸣12.jpg

姚西鸣,号墨海尽然,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学者,教授,现居西安[1]

中文名 :姚西鸣

别 名 :号墨海尽然

毕业院校: 河南师范学院美术系

职 业 :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

目录 1艺术简介 人物简介 书画评论 2作品赏析

目录

艺术简介

人物简介

曾毕业于 河南师范学院美术系。进修于 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高级研修班[2] 。师从何海霞,黎雄才老师;受教于徐义生,崔振宽老师;花鸟深受颜伯龙,孙其峰老师影响。现为陕西省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画院彩墨山水院士、CCTV文化中国签约书画家 、广德堂书画研究院院长、三秦书画精英网书画栏目主编、大长安文化艺术沙 龙书画院特聘副院长、陕西于右任书法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艺术院校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携手青年作家协会书画顾问[3]

书画评论

梦里河山

文□孙亚军

广德堂姚西鸣先生,善用水墨泼彩自然[4] 。先生的那些山水画,没有江南阴雨霏霏,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之气。而是,气势磅礴,云从天来,水若银河,山川在陡峭与奇峻之间彰显自然的魅力所在。先生说:“那是一片梦里的河山”,而我却说梦里河山亦非梦,心融自然于气来。中国画的哲学命题不就在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万物皆秉天地之气吗?

意境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所在。而意境之高远,又非咫尺之间所能尽显,而在于心之高远。姚西鸣先生,一路从中原大地走来,撷取万川灵秀之气,广纳众家之长,心中早有一番难以意尽的中国山水情结。先生从来都是一个心高气远的人,早年从师名流,又不师于于古法,但凡心有所及,气定为所远。故而,四十不惑之年,依然陶醉于自我的那一片梦里山河不能自拔。现代之人多少都带有一些浮躁之气,从艺之人也不例外,纯真的艺术之境早已在商业浮华的社会当中沦为附庸。先生倒很固执,依然坚持着艺海无涯,精益求精,老老实实的做着那个环绕心头多年的山河梦。所以,观先生的山水画没有小家子气,没有故作姿态的扭捏之气,全然是惊涛拍岸,山河俊美的豪放气势。近看,如置身于先生的画中仙境一般;远观,群山叠嶂,云山雾海,似有雾霭如天上的五彩的丝带,随风而至,美不胜收。此情此境,若非心有山河之美的人所无法表达,正所谓心中有山,才会如此真情倾注于笔端,绘制出梦里河山的仙境。

做中国画,绝非一日而就的易事。它是时间与精力的煎熬,是才智与毅力的博弈。期间,一幅山水画,又关乎画者的意境、气韵如何,亦又有笔力是否老道等等。所以,作画实在是需要修禅练性的本领,否则是难以悟出画之道,最终或许只能以画匠的姿态而收场。姚西鸣先生,客入长安已多年,早些年身上就有一定的禅性,弃物质之浮华,心随艺术所往,长安之气,书香含蕴,先生身在长安,自然要采集一些长安书画界的气韵,用禅心加以融化,成就自己画中的性格。所以,先生那梦里河山的气韵,全然凝于纸端,山水本无性,因为人才赋予了其独特的山水性情,看先生的画,一切皆为静逸之物,又一切皆为流动之物,立于泉水之边,似能听到山泉之音;站于峭壁之下,又能听到云端孤鹤之声;动静之间,全在于笔墨浓淡的流动。

看先生作画,实在是一番别样的人生享受。不急不慢,轻盈用笔,心中所造之物,皆在水墨丹青之间构成。或在谈笑间,或在古琴声中,抑或在风雅赋诗之中,随心而就,一幅幅梦里河山,真的如梦而来。

自然之美,在于孕育无穷,在于变化无端。中国,地大物博,九洲之内名川大山风格迥异的自然风光,滋润着文人墨客独特的自然情怀。清风明月,静听松间泉水,吟诗作画,谈笑风生,神与自然相和谐,心与大地相贴近。心神与自然相随,才便有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灵性所在。先生姚西鸣,本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乐天派,寄情与山水间,善用大手笔,泼出五彩缤纷的意象世界。赏先生之画,真可谓是造化之神秀,阴阳之明晦,万里之远尽在咫尺之间。

霜落林端万壑幽,白云红叶如溪流。苍山幽静,云海茫茫,此山此景,只有梦中所求。也许真如先生所说:“游览世间万山空谷,只有心中那云山雾海的仙境难以割舍”。于是,在一次次人生不畏险阻的爬山涉水之后,心容万物,才有了梦中的那一份山水情结。水墨丹青,写尽人生峥嵘岁月。

先生作画,如品人生佳酿,气韵藏于笔墨之间,远山深处云烟雾霭,天地之真气,腾腾欲动,用笔大胆而不失精致,虚实相映,取物于象外,表意于浓淡之间,秋山明净淡雅之气跃然于纸端。

先生乃是少学名师,悟性甚高,又谦逊博学,海纳百川,才有了如此大山水的唯美意境。诚然,一个在生活当中心胸狭隘之人,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我觉得,先生姚西鸣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博学于古今之间,求变通于当下,融汇众家之法,终成一家之气象。

特聘请姚西鸣老师为大长安文化艺术沙龙书画院副院长

书画评论

姚西鸣,号墨海尽然,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学者,教授,现居西安。师从何海霞,黎雄才老师;受教于徐义生,崔振宽老师;花鸟深受颜伯龙,孙其峰老师影响。现为陕西省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画院彩墨山水高级研修员,院士、广德堂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会员,陕西省携手青年作家协会特邀顾问。陕西省大长安艺术沙龙书画院副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主要艺术成就——2008年为奥运会历时4年所绘《和平繁荣 气象更新图》。其作品曾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多幅被中国美术馆及国内外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和著名画廊,个人收藏……

先生,姚西鸣

文/孙亚军

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先哲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有限的生命与永无止境的知识探索,他在思考以有限的生命来探索无限的知识,是否算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呢?人生有限,怎样的人生都是一生,又何必苦苦于一种无限的执着呢?他不得其解。与自然而同生,与四时而并序的庄子,终究无法企及人之精神的最高境界,他的心也只能随蝶起舞,成为自然无穷飘渺的一粒粉尘。

大概关于人的哲学领域当中,最受人关心也最不得其解的就是“人为什么之所以为人?人为何而活着?”的问题了,哲学家们无法给与后世一种答案,所以也就注定每一个人都在去思考这样的问题,顺着自己的思考演绎出了不同的人生。所以,我总觉得那是一个没有答案的未解方程式,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可以完成这个方程式。

艺术的领域也同哲学一样,存在于人类高贵的精神之中。艺术家们也在不断的追问自己:“到底是何样的艺术才称之为艺术?艺术的生命力到底是什么?”所以,终其一生将这样的思考融入到了艺术作品当中,艺术家的作品才具有了活的灵性与思想的灵魂的结合。

庄子逍遥于天地山水的浪漫情怀,世间没有几人能做到?大多数的人依然保守着一种生而有涯,致力于一种看不到边线的无涯之中。他们把无涯的边线叫做人生的希望。

是的,有了对生命的希望,才能激起对生命的热情。有了热情的生命,短暂的人生才有了精彩和靓丽。

大约是在几年前,我在丽都国际酒店的一次聚会当中认识了书画家姚西鸣先生。那时,因为圈内聚会人多,无缘跟先生攀谈。只记得,先生穿着一身蓝色的西服,里面穿着很有讲究的高级衬衫,言辞不多但给人的感觉是及其儒雅。后来,我们在一次携手青年作家协会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中算是真正的相识了。那时,我才知道姚西鸣先生主攻中国传统山水花鸟画,而且是给奥运会鸟巢做过画的人,在中国当代花鸟画中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那一次,我和先生攀谈的机会比较多,我记得我当时说想拜在先生门下,成为他的弟子。先生居然答应了,只可惜我天生没有资质,难以领会书画之中的传情、传神的味道。以至于,虽在先生门下却未能问及艺术。这几年,因为做生意的缘故,也住在了西安南郊,离先生的住处算是近了一些,所以平素的交往也自然多了起来。也许,真正的让我走进先生构建的艺术殿堂,也就在这几年当中。这几年,我才开始用心领悟、感受先生所说的每一句话,所画的每一幅艺术作品,才开始理解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为何苦苦保守苦行僧的人生,痴痴地行走在无涯的艺术之路上,那种殚精竭虑苦心追求艺术至高境界的品质,让我深受感动。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先生出生在中原河南淮阳的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先生的祖上曾跟随清末名流吴大徽先生习画,先生的父亲在民国时期是河南很有名气的画家。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先生很小的时候就随父学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国人日子最艰难的时候,做为普通老百姓而言,能顾及一日三餐就已经不错了。先生的父亲在举家艰难的时候,督导儿子学习传统文化,研习中国书画的基本功,为后来的书画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几岁的时候,先生考入了河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在其父亲的推荐之下,成为田颜卿先生的入室弟子。田颜卿曾在一九四五年跟随徐悲鸿先生学画,具有非常厚实的书画理论功底。在河南师范学习的那几年,先生刻苦研习书画,加上少学聪颖,很快就得到当时的名家何海霞、黎雄才等人赏识,书画进步非常快。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兴起了一股下海的浪潮,正值青年之际的姚西鸣先生,也顺应潮流加入到了商海浪潮当中,做起了板材生意,火爆一时。然而,终究是心有向往,天生为艺术而为,九十年代的时候,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定放弃生意,去北京中央美院进修,成为北漂一族。在北京的时候,他结识了书法大家沈尹默先生的弟子晋书畅先生,两人成为忘年之交。晋书畅先生非常看重这位河南中原老家而来的年轻人,他身上的艺术气质让老人感到无限的欣慰,并愿意传授他书法知识。先生的这些从艺经历,从未向人谈起,他总是认为自己尚未达到恩师所要求的艺术境地。在如今这样一个商业炒作的年代里,很多艺术家不断地在为自己寻找艺术渊源的时候,先生却在做着自己的事情,他认为要用艺术的眼光去理解艺术,而不是商业的眼光,更不是为了去迎合某些人的需求,只要做到这些了,那就离老师的要求不远了,因为真正的艺术家是为自己而创作,唯有这样艺术作品才拥有生命的灵性。

在和先生相识的这几年当中,我深深的体会到选择艺术,无疑就是在殉道。谁也不知道,究竟这条路有多远,何时是头。惟有抱守着一颗纯净的心,以无尚的爱去感动自我,深藏内心的艺术感知力才能被唤醒。在中国,以擅长花鸟画而出名的画家,举不胜数,而且技法上经过中国历代书画家的努力已经相当的精湛了,如何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腾飞?已经是当代书画家面临的重大难题。这几年当中,我见过很多书画家,他们为之虔诚的心着实让我感动,但他们始终在历史的怪圈当中徘徊。先生姚西鸣当年孑然一身从中原大地跻身三秦画坛的时候,也未尝不再徘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看似是一句简单的话,但在从事艺术创造的人来说,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当年,刚来西安的时候,先生一方面惊奇三秦画坛上的繁荣气象,四处寻师访友;一方面又痛感自己未能在传统与现实之间找到自己的坐标。在行走的思考当中,先生渐渐地明晰了自己的方向,只有创新才有生的希望,才有可能在国画艺术的殿堂当中为自己占有一席之位。人生四十之后,先前困惑人生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四十之年,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也许才仅仅是一个开始。

“禅”是由佛而来的一种文化精髓。六宗示法诗中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画之道如悟禅心。古往今来,但凡入画之境界的人无不修禅问道。在禅的眼中,动即是静,静也是动,虚虚实实,方显大千世界。修禅心,问画道,亦非常人所能做到。禅心,有着人性的善,有着对世间万物的宽容与怜悯,心乘万象,才能海纳百川,才能绘出气象河山来。先生姚西鸣,生来就具有禅根,书香门第的耳濡目染,父辈们的淳淳教导,让他过早的就知道世界原本就是苦难的化身,宽容万物才能平衡世间的恩爱情仇。心为禅动,又为画往,在先生的眼中中国画的至高境界犹如高山仰止。所以,一切只能在摒弃凡俗之后,才能心如明镜,参透中国画的精神所在。

参禅悟道,仅有一颗禅心是决然不够的,它更需要的是一种行动,将禅的精神付诸于实践,这样才可称之为道之为道了。在这个浮华如梦的世界当中,如此悟禅的人已经很少了。艺术的世界更是如此,很多人将禅过于一种形式化,一种表象化。其实人之粗俗,如市井无赖,然而却非要穿着艺术的衣裳,拿着禅的利器来自欺欺人。先生却是将禅的自苦的精神融入画的境界当中,早些年经济浪潮伊始,神州大地为金钱是尊的时候,先生就已经厌倦了物质浮华的世道,弃家财全心问与画道,在先生的心中秉承父志,潜心作画才是理想的生活。诚然,这样的决定在当时来说实在是一种常人眼中的幼稚,更为一些画界同仁所难以理解。然而,这才是真正的姚西鸣弃浮华与云外,求心之所往。先生说过:“此生为求画道,可以舍尽人生所求,可以经历种种苦难,可以忍受内心的煎熬。”于是,他甘愿做着艺海之中经受狂风骤雨的一叶孤舟,甘愿做着仰望星辰,参禅悟道的苦行僧。放弃一种常人的生活,开始一种属于艺术的生活,无论在何时对于何人来说,无不是一种自我挑战,很多人都在现实的世界之中败下阵来,如饥似渴的粘附在庸俗的温床上做着艺术家的梦。先生从中原走向北京,从北京又游历大江南北,最后客居长安,一路走来散尽家财,一路走来寻师访友问道于自然山水之间。似乎只有这样的人生才配得上先生这样的高雅之士,也似乎只有这样的人生才能洗涤人本来的狭隘与偏见。

广德堂书画研究院,坐落于繁花似锦、书香含蕴的西安美术一条街上。这里是先生客居长安的修身之处,偌大的房间被各式各样的书籍和宣纸摆满了,造访广德堂的客人常说广德堂凌乱不堪,实际上表象的乱不代表心中很乱。在先生看来,心为画道,一切皆为画道,客人不知主家意,在这里每一副用心绘就的作品都有他的摆放之处以及独到的用途。先生在此快乐作画,快乐人生,知足而常乐。先生乐观、谦逊、宽容的性格给每一位造访广德堂的来客留下很深的印象。先生不与人争、更不与世道争,一切随缘,心存善念,所以当如今很多书画家在忙于推广自销,忙于出席各种活动的时候,先生却淡泊处之,在先生看来作画要由功力所就,这种功力则来源于明达的处事态度、渊博厚实的学养品格、惜时如命心为艺术的长期坚守。先生认为,人若要成就一种艺术或者被艺术所成就,非定力所不能为之。多年来,先生一直坚守古道,淡泊尔雅,尽可能的免去那些繁琐的应酬,用心去守望自我心灵深处的那一方艺术的圣土。对先生来说,没有什么比占用他作画读书的时间更为可怕的了,广德堂书画研究院只是为安放艺术灵魂的栖息之所。然而,越是这般,越是有人慕名而来,先生又非圣人,故而也没有拒客于门外之理,但凡有人做客广德堂,先生热情招待,久而久之长安广德堂书画研究院成了繁华都市当中文人相聚之处,或品茗、或挥毫、或吟诵……

2008年汶川地震,举国悲伤,先生时在河北得知此事,十分着急,鼓动他身边的书画艺术界的友人伸出援助之手,仅先生一人就捐出高达数万的现金。名利之事,对先生来说只是浮云若梦,对弱者伸出援助之手,心存怜悯乃是为艺术为人生的至高。如今,若有人谈及多年来先生的善举时,先生总是一笑而过。是的,一切贵在坚守,贵在由心而发,多年来先生每月坚持在书画创作的款项中拿出千元来,默默无闻的支持着甘肃边远山区的孩子读书。先生说:“将来若有可能,自己要办孤儿院,人生在世,的做出一两件大事情来,才不枉此生”。禅心如此,艺境至善,学问之道,莫过于此。

《易》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伏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 物,于是始做八卦”。上古伏羲氏画八卦,以定阴阳,开文明之先河,发端中国画之渊源。早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画已经趋于完善,大家名流辈出,后来历代不绝,传世名作层出不穷。至于近代,更是大家尽显。如何站在古人名家的臂膀之上,走出属于自己的风格来,是书画艺术家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古往今来,致力于书画艺术创作的人不知有多少,但又能有多少撬开神圣的艺术殿堂之门,成为永久的光辉呢?艺术之路,任重而道远,路漫漫而上下求索。先生姚西鸣,深知从艺之艰难,作画容易,但做出自己的画却非易事,所以“思变”“创新”成为先生四十之后创作的思想所在。

做中国山水画向来需要一种精神气度的支撑,而这种精神气度则源于深厚的学养、唯艺术是尊的矢志不渝的追求。姚西鸣先生,自幼就受到很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扎实的学问功底,加之后来游学于四方,广纳博览,融会贯通。所以,先生作画师于古人又不拘泥于古人,在笔法的运用上他恪守传统古道,在精神风貌的展现上凸显时代的最强音,在气韵上又体现出古人所不能展现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纵观,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梦想正在一步步的实现,时代需要恢弘的气度来展现时代的大气象,时代也需要一种自然与人的和谐之声。先生守常思变,贴近时代发展的步伐,创作的山水画,气象宏大,祖国万里河山在先生的水墨之间,尽显无限风光。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世俗化,做为个体生命的存在很容易被他人而忽视,先生认为人与人需要一种交流,一种心与心的沟通,从而获得相互的宽容与信任。所以,先生创作的花鸟画,以花鸟居多,形态各异而见长。虽然,中国历来画花鸟画,凸显空灵意境之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空灵之感下的花鸟,显得寂寞而孤独,而艺术的作品更需要的是与人心的交流,需要雅俗共赏,艺术更应该关注民生、关注平凡人的心迹。一幅花鸟画中,有几十只鸟儿立于枝头,它们更像是一个社会的群体,每一只鸟有自己独立的性格又与其他鸟儿不能分离,这样的花鸟画,给人在艺术的视觉感上非常强烈,又给人以热闹、祥和、共荣的家和万事兴的寓意。所以,先生的画彰显着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象,贴近时代人心。

一个人成就了一种艺术或艺术成就了一个人,绝非偶然。先生在学画之始,也如当今很多青年学子,如饥似渴的临摹古人的名作,苦练扎实的基本功。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又是艰辛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先生在北京中央美院研习书画,正是出于此意。期间,先生四处寻访书画名作,拜师访友,夜以继日苦心作画,仅用来临摹画过的纸张,竟堆积了整整一个房间。那是一九九八的冬天,北京的天气异常寒冷,先生租住的小胡同里的房间却是温暖如春。因为在这个冬天里,经常有一位先生踏访他的寒舍,这位先生就是人称飘蓬逸客的书者晋书畅,同为淮阳故里人,京城相识更为亲,老先生慧眼独识这位淮阳来的小老乡,看到了他身上潜藏的才华,也看到了他对艺术事业的执着。于是,从来都以书生之气为本、孤傲不逊的先生决意让这位青年才俊跟他学习中国书法。晋书畅先生,书法艺术取法与唐晋诸流,又问业于何仰曦、陈玉璋,一九五八年又得到书法大家沈尹默先生的教授,书法艺术苍劲雄厚,大气磅礴,犹如英雄拔剑、气盖山河之感。在那个冬天里,先生每天坚持在晋书畅先生的指导之下,练习中国书法,因为书画同道之理,是每一个书画家必须相通的道理。书画艺术,亦如人的性格一般,必须要有真性情,真品格的融入才会锻造出艺术的精品来。在晋书畅先生的指导之下,先生明白了书画艺术要广收博采,但绝对不能一味的习古人之迹,而不思其要旨真谛,领略书画艺术的意境内涵。一定要在古人的精义之处,刻意求之,加上自我的灵气所在,创作出属于自己性格之中的作品来。中央美院毕业之后,先生没有留恋京城的繁花锦绣,而是踏上人生再一次的征程,他明白一切创作的灵感皆来源于自然的风尘之中,而绝非在高阁楼宇当中的随心臆想。

我常想,一个艺术家究竟该以怎样的心来对待艺术呢?我想到“敬畏”两个字。是的,也许只有敬畏之心,才有对艺术的尊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先生姚西鸣,几十年如一日,如牛马般的耕耘在属于自己的艺术大地上,从来都是战战兢兢的面对艺术的创作,也从来没有让自己的艺术如泡沫一样,四处飘散,找不到艺术回归本性的根源。所以,先生作画,如做人,认认真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厚重而又稳当。

真正的艺术,是精神世界的一种诉求,一种表达。它是具有生命的流动性,随着时空的转变,而愈加绽放无穷的魅力。而一个艺术家的精神倘若是一片贫瘠,甚至是充满邪恶或是一片污秽,那么由自己亲手炮制而成的艺术品,定然也成为后世耻笑自己的把柄。那么,先生姚西鸣又该如何给自己的艺术的精神世界立下这一杆标尺呢?先生说:“怀抱自然,心存童真,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一切顺其自然”。我想这大概就是先生的精神世界当中的一杆标尺。

先生对艺术抛却了欲望的追求,所以才能在山水中尽撒对生命的隽永之情。先生淡雅、执着,至今认为自己

的书画作品尚未达到人生所追求的至高点,因而他要让自己的人生饱受自然的洗礼,行走成为他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书画家行走在各种沙龙、聚会的时候,他却在自然的风景之中,感受天地的灵气。先生真诚,心很明亮,且拥有童真之气,凡与先生往来的人,无不感慨以先生四十之年,居然没有那点老成之气,全然就是一个孩子,待人平易,乐善好施。作画时,真情投入,饱满之至;闲谈时,不失风雅之气,张弛有度;正因如此,先生才心中有画,画中有情,生命与画同在。

先生是长安墨客当中的高人,雅士。曲折艰辛的人生经历给与他创作的生活基础,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给与他厚实的学养,与生俱来的艺术之感,又让他多了几份艺术的感悟力。如今,先生作画是精神世界的再现,也是对生命哲学的一种自我的阐释,先生的画有灵性,这种灵性就是他一直以来坚守的精神尺度、思想内涵以及对生命哲学的深远意义。

作品赏析

书画作品


词条标签: 美术家 艺术家 画家

视频

【姚西鸣】国家一级美术师当代著名山水画家

上传于 2015-02-26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