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相撲
女子相撲 |
女子相撲是中國古代娛樂項目,亦稱角力、相撲,即後來的摔跤。在宋代女子相撲在當時堪稱京城開封的一絕,是最能吸引看客眼球的一項娛樂表演。宋仁宗就因為愛好女子相撲而被司馬光上書《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勸諫。
目錄
基本內容
簡介
中國古代角牴亦稱角力、相撲,即後來的摔跤。相撲源於中國,今被日本奉為國技。有關海外女相撲的性感底線,《日本書紀》記載雄略天皇在位曾「令宮女脫其衣,去其裙,着以兜擋,令相撲之」。不過和宋代相比,遜色不少。
女子相撲在當時堪稱京城開封的一絕,是最能吸引看客眼球的一項娛樂表演。為何?稀罕。與說書唱戲不同,相撲是個力氣活,極具競爭性,「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只這些香艷加粗獷的藝名就足以引人好奇,再加上碩大無比的玉體相互角力,而且是赤膊上陣,在那個絕無今日開化的時代,想不叫座都難。
背景
人們都知道相撲運動是日本的國粹,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有相撲,只不過叫法不一,有稱「角牴」的,也有叫「爭交」的。不過在宋代,卻正兒八經地叫相撲,而且開展得還相當熱鬧,不僅有男人參賽,更有女流加盟,是坊間頗受歡迎的一種大眾娛樂形式,連皇帝都願意屈尊駕臨民間樂園「瓦子」一睹為快。
皇宮裡的妃子們,整日沒事可干,特別喜歡相撲。皇宮裡的女子相撲,觀賞第一,比賽第二。她們比賽時,比段三娘脫得更多,不但外面衫子卷做一團,丟在桌子上,而且裡面那一抹紅肚兜也丟在一旁,先是扭胯送腰走幾個台步,「對打套子,令人觀睹」,亮相驚艷,拉拉人氣,然後才是「以膂力者爭交」,一對肉團,滾來滾去,香汗淋漓,嬌喘微微。
宋代市井生活異常熱鬧,一幅《清明上河圖》足夠說明一切,相撲運動這個時候發展到頂峰。當時坊間出現諸如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等一批女相撲競技高手,《武林舊事》稱她們「女飈」,指其招數變幻難測,身法疾速如風之意,這些女相撲高手的主要任務是熱場,為男相撲正式比賽製造氣氛,提升人氣。只要她們登台,三教九流紛紛聚攏過來,叫聲、喊聲、嘻笑聲一浪勝似一浪。
歷史
皇宮裡的女子相撲,並不始自宋朝。三國時期的吳國就特別盛行。吳國末帝孫皓年年都要徵選美女入宮,妃子最多時達到五千人。這麼多女子閒置在那裡,不讓她們把剩餘精力發泄出來,那是會出問題的,於是孫皓搞起了女子相撲運動。
嘉祐年間的一個上元日,趙禎偕后妃到宣德門廣場與民同樂。當時,廣場上正進行熱鬧的百戲表演。宋仁宗東瞅瞅西看看都沒興趣,無意中發現了火爆進行中的女子相撲表演,一下來了興致,很投入很着魔地觀看起來。估計「女颭」們的靚麗風采和精湛技藝打動了仁宗,他當即指示對這些選手賜銀絹予以獎勵。皇上的賞賜令選手們感奮不已,表演愈加賣力,精彩場面不時出現。
宋仁宗也是位相撲粉絲。嘉祐十年正月二十八日,在東京最大的宣德門廣場上舉行百戲表演,這位皇帝老兒不看別的,只愛女相撲表演,並給予獎勵,勉勵大家再接再厲,大臣司馬光再也坐不住了,犯顏直書《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臣愚竊以宣德門者,國家之象魏,所以垂憲度,布號令也。今上有天子之尊,下有萬民之眾,后妃侍旁,命婦縱觀,而使婦人裸戲於前,殆非所以隆禮法,示四方也。
發展
殷周時期,角牴是軍事訓練的一個項目。周天子在挑選出征的武士時,被選者要脫衣扎腰, 裸露臂腿,進行徒手的角力比賽。戰國時期,角力在軍隊習練的基礎上,發展成一種表演性的競賽,秦國更正式定名「角牴」,主要作為觀賞項目。
隋唐時期,角牴十分盛行。唐代帝王也喜歡欣賞角牴,唐穆宗每三日即要不停地觀看角牴百 戲。晚唐時,宮中更設有「相撲朋(摔跤隊)」以供召喚表演。由於當時不少人自幼習相撲,使其逐 漸走向專業化。唐代民間亦流行相撲,現代日本相撲「裸袒相搏」的特色,正與唐代相撲一脈相傳。
明代以角牴為練兵活動之一。在民間,南方有「浪子相撲」,即清明踏青時在郊外摔跤;北 方少數民族更盛行「摔角」――二人穿厚重短衣束帶相勾絆。清代帝王喜愛摔跤,特地選了摔跤好手 成立「善撲營」。
相撲雖然是日本的國技,但是女子相撲在日本的開展一向不振,從事這項運動的日本女性不多,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學生,反而是在歐洲大受追捧。自1996年日本開始有女子相撲比賽以來,全世界已有17個國家建立了女子相撲俱樂部。俄羅斯、英國等都是女子相撲的強國,有着許多的女子相撲俱樂部。在今年7月在中國台北進行的第五屆世界女子相撲大賽上,獲得冠軍的也是俄羅斯隊員,由此可見女子相撲在俄羅斯的風靡程度。
俄羅斯的巴什基爾女子籃球隊前中鋒科娃倫科就是靠相撲成了名人。她說:「我愛這項近乎瘋狂的運動,也愛從事這項運動的那些巨人們。他們是如此強壯,如此高大,卻又非常靈活,精神上和身體上都體現着陽剛之美。」科娃倫科在俄羅斯警備部任職,同時不斷參加各種女子相撲比賽,並多次獲勝,贏得了大筆獎金和很高聲譽。
規則
古代
一種類似摔跤的體育活動,秦漢時期叫角牴,南北朝到南宋時期叫相撲。南北朝時期日本引進漢字時,將日式摔跤稱為「相撲」,大約在唐朝時日式摔跤引入了一些唐朝摔跤方式,形成日本相撲,一種流行於日本的摔跤運動。
日本《相撲之始》一書說,日本的相撲最早出現於公元前23年,此時只是一種類似草原民族的摔跤方式,還沒有正式名字。南北朝時期日本引進漢字時,將日式摔跤稱為「相撲」
中國的相撲(中式摔跤),古稱素舞,由兩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力。日本有關相撲比較確切的文字記載,是八世紀初編纂成的《日本書紀》,書內記述第三十五代天皇(六四一~六四五年)為了接待古代朝鮮百濟國使者,召集了宮廷衛士舉行相撲競賽。儘管有人稱,中國相撲和日本有關係。但日本的相撲是否由中國輸入,目前沒見到明確記載。後來成為日本的國技,日本的國際性的格鬥術和體育運動。作為專業競技項目,在日本國內稱作大相撲。
當時的女子相撲多安排在男子相撲前進行,主辦方的目的很明確,打女人牌熱場子聚人氣。還別說,效果就是好,身懷絕技的「女颭」(女子相撲選手)們擂台上驚艷一立,立馬會招攬成群的看客。不過最吸引人的看點還不是比賽本身,而是選手們勁爆火辣的裝束。這些大姐個個輕裝上陣,具體輕裝到什麼程度,史書上沒有詳細說,但有「裸戲」的記載,想必是「輕」到了最大限度——能不遮蓋的地方儘可能地省略掉了——據稱袒胸露懷是該項活動的一個遊戲規則。這種十足的「肉搏」表演,如果套用文雅點的話,稱其為人體藝術展示似乎未嘗不可。
現代
女子相撲運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採用男子的規則。但相撲台有所變化,參賽的女選手們在塑料墊上進行比賽,以避免胸部受傷。(據我所知,確實有在男性的土表上 詳見:@,)參賽女選手的服飾也不同於男子,否則太有傷風化。女子相撲運動的規則同男子也稍有不同:其一,不准用頭部撞擊對方;其二,女子將按照運動員的體重分成若干級別,這意味着參賽女選手不需要人人都是膘肥體壯的巨無霸。
看點
體格肥碩健壯是看點之一,但不足以吊起圍觀者的胃口。這裡,舉辦活動的商賈功不可沒,商人深諳眼球經濟,又抓住消費者窺視心理,二者結合,場面不想火爆都不行。
原來,這些女相撲穿着裸露,在那個將「三從四德」奉為婦女最高行為準則的傳統禮教中,曝光胳膊、後背、肚臍、小腹、大腿根兒,甚至有前衛者直接用巴掌大的布裝飾前胸,無疑驚世駭俗。兩位性感女性台上一站,能不炸鍋麼,更甭說還要纏鬥。當然,女相撲行為與鄉下草台班子跳艷舞有本質的區別。艷舞,乃色情;裸露,為性感,不過在宋代,夠色情的了,因此有人斥之「婦人裸戲」,予以抵制。
吳宮的女子相撲運動大致是三部曲:第一階段,讓身着紅衫綠裙的妃子們對打;第二階段,讓妃子們脫掉衣服對打,肉白臉紅,滾做一團,觀賞性大有提高;第三階段,叫參賽的妃子,全身赤裸,每人頭上戴「金步搖」對陣——白居易《長恨歌》雲「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將「金步搖」戴在頭上,凌波碎步時已經十分性感。
影響
明憲宗觀看百戲
巾幗力士們的胴體秀讓仁宗皇帝着實受用了一回,但卻激怒了一位頗有名望的朝臣——負責為聖上寫起居注的史官司馬光,老先生認為仁宗此舉太不應該,在如此神聖的地方上演這種很「黃」很「暴力」的「裸戲」本已荒唐,皇上不僅不取締,反而在大庭廣眾下帶頭觀賞,不但自己看,還讓后妃一同看,這叫什麼事!往輕里說叫有傷大雅,往重里說就是有傷風化。於是憤然遞上一道摺子《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對仁宗皇帝的「不檢點」提出公開批評,並強烈建議有關部門加強市場環境治理,對此類傷風敗俗的演出開展一次集中「掃黃」行動,嚴令「今後婦人不得於街市以此聚眾為戲」。
儘管司馬光的批評建議使宋仁宗心裡不爽,但宋仁宗卻不好反駁,畢竟綱常倫理做天子的應該率先垂範。由於司馬衛道士的強力輿論打壓,在京都風行一時的女子相撲遊戲從此大為收斂,以致最終銷聲匿跡。
司馬光認為,宣德門是皇帝發號施令聖地,皇上攜后妃在此觀看女子相撲,有悖常道。要求皇帝加以取締,提出「今後婦人不得於街市以此聚眾為戲」。但提歸提,未妨礙女子相撲運動的發展。南宋,理學盛興,強調封建迂腐觀念,女子相撲風光不再,即便登台表演,決不許暴露太多,至少要大布裹胸或緊身肚兜,包住性感部分。
記載
《水滸傳》(一百二十回本)里有個猛女,叫段三娘,是個相撲好手:「那女子有二十四五年紀。她脫了外面衫子,卷做一團,丟在一個桌子上,裡面是箭杆小袖緊身,鸚哥綠短襖,下穿一條大襠紫夾綢褲兒,踏步上前,提起拳頭,望王慶打來。」看看這個段三娘,敢與男人打擂台,這場男女混合對打的相撲,很有看頭。
段三娘愛好相撲,想來緣自宋朝皇室。宋朝宮廷里,設置了職業相撲手,稱為「內等子」,這種拳腳項目並非男人的專利,女人也多醉心其間。
這讓皇帝喜得打跌,卻讓滿腹孔孟之道的司馬光坐立不安,他老人家趕忙上書《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今上有天子之尊,下有萬民之眾,后妃旁侍,命婦縱觀,而使婦人裸戲於前,殆非所以隆禮法示四方也。」
亮相武博會
以體重、角力、儀式、兜襠為代表符號的相撲運動,向來被認為是男士和胖人的專利,在2010年北京啟幕的第一屆世界武搏運動會上,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39名女相撲選手登台亮相,其中不乏許多美女選手,成為一道亮麗風景。 起源於中國漢代的相撲被尊為日本「國技」已有百年歷史,是日本人特別喜歡的一項傳統體育運動。比賽時近乎全裸的兩個大胖子在直徑4.55米的圓形「土表」上角力相撞,極富戲劇性。但女子被視為「不潔」,向來被排斥在相撲台外。隨着日本要求把相撲納入奧運會賽項的呼聲日高,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從事相撲運動。自1996年日本開始有女子相撲比賽以來,全世界已有17個國家建立了女子相撲俱樂部,俄羅斯、烏克蘭等都是女子相撲強國。
女相撲選手長相甜美,梳着各式搶眼髮型,身穿緊身連體服,系上寬大的腰帶和兜襠,在賽台上互搏,對於觀眾來說別具特色。
競賽之美
「相撲比賽規定使對方身體任何部位(除兩腳掌外)着地即為勝利,可以說是瞬間定生死,沒有翻盤和後悔的機會,精彩、刺激!」25歲的中華台北姑娘程秋蓉習練相撲已有四個年頭,在她看來,一項體育運動缺少了女性的參與,觀賞性會大大降低。
相撲運動員不僅要有氣力,而且還要有熟練的技巧,這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從沒現場觀看過女子相撲比賽的中國觀眾張偉興奮地說:「女孩子比相撲其實也很精彩,她們不僅長得漂亮可愛,身手更是不凡。你看好幾位身形嬌小的日本姑娘就是憑藉『四兩撥千斤』的靈活技法將對手放倒的。」
健康之美
與日本傳統「大相撲」以胖為貴不同,女子相撲按體重分為級,很多選手身材勻稱,散發着健康的美感。「肥胖主要是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及遺傳基因等造成的。」今天摘得武搏會中量級桂冠的烏克蘭姑娘瑪麗娜身形健美,賽後她告訴記者,「其實這是一項運動量很大的項目,可以使人的體形變得更美。」
依靠參加各種女子相撲比賽而贏得大筆獎金和很高聲譽的俄羅斯名將科娃倫科就曾表示:「我愛這項近乎瘋狂的運動,也愛從事這項運動的那些巨人。他們強壯、高大,卻又非常靈活,精神和身體上都體現着陽剛之美。」
性格之美
瑪麗娜坦言,習練相撲幫她塑造了樂觀、開朗、豁達的性格,也為從事這項運動奠定了好基礎。廣交朋友、切磋技藝,有着世界盃季軍成績的程秋蓉喜歡參賽的感覺。「去年台灣世界運動會上,家人都去賽場為我加油,此後他們再也不說我胖了!」參與重量級角逐的程秋蓉戲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這也是練習相撲運動的好處,多少女孩子羨慕呢!」今天首場對陣烏克蘭選手,程秋蓉不慎拉傷了左腿韌帶,被攙扶下場,雖然沒能實現奪牌目標,但性格開朗、健談的她還是成為休息區的「開心果」。
文化之美
「大銀杏」髮結、撒鹽驅邪、抬腿拍掌熱身……作為日本的國粹,相撲比賽的一系列規則和儀式蘊含着很多宗教和民族文化。「參與這項運動,就會有意識去學習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化訊息。」程秋蓉認真地說,「相撲是一項高雅的運動,選手必須具備純真、熱心、胸懷寬廣的素質以及誠實、果敢、謙虛的修養,這也是該項運動的真諦。」[1]
參考文獻
- ↑ 古代女子相撲場面驚艷觀眾,連皇帝都被「圈粉」,為何最終消失?網易網,202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