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𬟁草
奇𬟁草 |
中文名:奇𬟁草 拉丁学名:Phalaris paradoxa Linnaeus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亚 科:早熟禾亚科 族:𬟁草族 属:𬟁草属 种:奇𬟁草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63 |
奇𬟁草(qí yì cǎo),学名:Phalaris paradoxa Linnaeus,是禾本科、𬟁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丛生,秆直立,平滑无毛,有光泽。高可达1.5米,常分枝。叶鞘疏松,光滑无毛,旗叶叶鞘常膨大;叶舌膜质,叶片扁平,两面无毛。圆锥花序长圆柱形,排列紧密,主轴无毛,分枝短,直立,无毛,棱上粗糙;小穗无柄,两性,颖片先端渐尖至有钻形尖头,脊上有翼,能育小花卵状披针形,果时变硬,有光泽,果熟时小穗群整体脱落。 原产地中海及西南亚;中国分布于大理、玉溪、楚雄、保山等地的麦田中。 奇𬟁草20世纪60年代中国河南郑州奶牛场作为引入。作为牧草栽培。 (概述图参考来源:植物标本馆 ) [1]
目录
奇𬟁草形态特征
奇𬟁草是 一年生草本。秆直立,丛生,下部质地稍硬,平滑无毛,有光泽。高0.6-1.5米,径粗2-5毫米,常分枝。叶鞘疏松,光滑无毛,旗叶叶鞘常膨大;叶舌膜质,长达6毫米,上缘常撕裂;叶片扁平,长10-35厘米,宽3-8毫米,两面无毛。
圆锥花序长圆柱形,长4-8厘米,宽1-2厘米,排列紧密,主轴无毛,从不外露;分枝短,直立,长达1.5厘米,无毛,棱上粗糙;小穗群常为7枚,中央1枚无柄,两性,颖片长6-7毫米,先端渐尖至有钻形尖头,脊上有翼,中部略上有一尖齿突起,残存退化不育外稃未见,或十分不明显;
能育小花长2.5-3.5毫米,卵状披针形,果时变硬,有光泽,无毛或先端疏生柔毛;其余6枚小穗有柄,中性,其中2枚较大,单生,其余4枚较小,而且两两联生,各具共同的短柄;果熟时小穗群整体脱落。
奇𬟁草产地生境
原产地中海区及西南亚、 非洲北部,亚洲西南部,欧洲也有分布。 中国分布于大理、玉溪、楚雄、保山等地的麦田中。
奇𬟁草生长习性
在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和玉溪市,奇𬟁草在9月下旬开始萌发出土,10月上旬到下旬,日平均气温18℃左右为出苗盛期,而在楚雄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保山市奇𬟁草的萌发日期稍晚于昆明市和玉溪市。后随着冬季到来,气温降低,出苗量明显下降,12月份基本不出苗。
当年的10月份到次年的2月份通常为奇𬟁草的营养生长期。2月上旬奇𬟁草的株高通常在80厘米,分蘖15-25株;奇𬟁草常在2月下旬至3月份下旬抽穗,并由穗顶至穗端逐渐开花,4月上旬至5月上旬其种子由穗顶至穗端逐渐成熟并脱落,种子成熟并脱落通常持续时间约为40天左右,种子脱落后植株逐渐枯死,在6月中旬后田间基本看不到奇𬟁草存活的植株。但也发现,少数种子也可在1月中下旬萌发,7月份成熟,存在世代重叠现象。
奇𬟁草主要价值
奇𬟁草20世纪60年代中国河南郑州奶牛场作为引入。作为牧草栽培。
奇𬟁草物种危害
奇𬟁草2008年在中国云南省保山市麦区首次大规模暴发为害,随后相继在云南省的大理市、楚雄市、玉溪市和昆明市等温带地区暴发为害。奇𬟁草在云南省温带地区具有极强的分蘖能力和竞争能力,生长习性及其形态特征与入侵地麦类作物相近,常对入侵地冬春农作物特别是麦类作物的产量和品种造成严重影响。当麦田杂草幼苗的发生密度为160株/平方米时,小麦的产量损失超过了80%。
奇𬟁草防治方法
人工防除:在拔节期和抽穗期,人工拔除尚未抽穗或已经抽穗但种子还未成熟的植株,带出田间销毁,杜绝种子落在土中。由于奇𬟁草的种子在0-5毫米的埋深时就能发芽,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发芽率降低,因此对奇𬟁草危害较重的田块,要深翻土地,使大量的种子深埋于地下,降低其出苗率,破坏其种群的建立,减轻危害。有研究发现,奇𬟁草与农作物之间有较强的种间竞争作用,其中油菜的竞争抑制作用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