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琴伊察
奇琴伊察(尤卡坦馬雅語:chich'en itza',意即「在伊察的水井口」、發音: /tʃiːˈtʃɛn iːˈtsɑː/,)是一處龐大的前哥倫布時期的考古遺址。奇琴伊察由瑪雅文明所建,坐落在今墨西哥境內的尤卡坦半島北部尤卡坦州,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1]。
在從公元前6世紀到瑪雅古典時期(公元2世紀到10世紀早期)的時間裡,奇琴伊察是瑪雅的主要城市,而在中部低地及南方的城市衰敗後,奇琴伊察更到達了其發展和影響力的頂峰。到了後古典時期,奇琴伊察的建築主題中明顯增加了中部墨西哥托爾特克的風格。這一現象的最初被解釋為來自中部墨西哥的直接移民甚至入侵,但當代的多數說法認為這些非瑪雅風格是文化傳播的結果。1221年的起義和內戰,如考古發現的燒毀的建築所顯示,導致了奇琴伊察的衰落,統制中心也轉移到了瑪雅潘。西班牙征服者弗朗西斯科·德·蒙泰喬曾在1531年短期占領過這裡。
據美國人類學協會稱,奇琴伊察的遺址建築本身屬於墨西哥聯邦財產,而土地由Piste鎮和Barbachanos家族作為集體財產和私人財產而共同擁有。Barbachanos家族從19世紀早期就是尤卡坦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家族之一。
目錄
歷史
尤卡坦半島沒有多少地面河流,因此奇琴伊察當地三個終年提供充足水源的溶井(cenote)使之成為了天然的人口中心。其中兩個溶井至今存在,其中一個就是著名的具有傳奇色彩的「獻祭之井[2]」(Cenote of Sacrifice)。瑪雅雨神恰克的信奉者將其視為聖地,並將玉、陶器和薰香被投入聖井中作為對恰克的獻祭,在大旱的時候偶爾還會使用活人獻祭。(然而某些導遊所講述的大量美麗年輕的處女被定期作為祭品拋入井中的可怕故事卻並沒有在古代文獻或是對溶井的考古打撈中得到證實。還有故事稱少男,而非少女,才是聖井的祭品。)聖井很久以來就是尤卡坦地區的朝聖地。
奇琴伊察在公元600年左右即瑪雅古典時期中期是當地的重要城市,但其最大的發展和影響力巔峰則出現在中部低地和南部瑪雅城市衰落之後。
公元約987年,托爾特克國王Quetzalcoatl(即羽蛇神之意)帶領軍隊從中部墨西哥來到這裡,並與本地瑪雅盟友一起將奇琴伊察作為了自己的首都,及第二個圖拉(Tula)。這一時期的藝術和建築因此呈現有趣的瑪雅和托爾特克混和風格。
現代考察
1839年,美國旅行作家本傑明·諾曼(Benjamin Norman),以及第二年的約翰·羅伊德·施特芬斯(John Lloyd Stephens)到奇琴伊察進行了考察並發表了記錄。之後的幾十年裡其他的探險隊對遺蹟進行了更多的考察。1895年美國駐尤卡坦副領事愛德華·赫伯特·湯普森(Edward Herbert Thompson)購買了包括奇琴伊察遺址在內的奇琴莊園(Hacienda Chichen),並接下來花了30年時間對其進行業餘興致的考古挖掘,並從聖井中打撈出了第一批手工藝品。卡內基研究院和墨西哥政府在從1924年起的20年裡,由Sylvanus Morley帶領對遺蹟進行了發掘和修復,包括對武士神廟的修復。1961年和1967年,墨西哥國家人類學與歷史學研究所(INAH)對聖井進行了兩次打撈。1980年後,INAH對更多的建築進行了發掘和修復。
今日奇琴伊察
奇琴伊察在1988年成為世界遺產,也是非常受歡迎的旅遊地,並且是瑪雅考古學主要遺蹟中遊客最多的地點。很多到坎昆遊覽的遊客都會花一天時間參觀奇琴伊察,雖然一天的時間只夠參觀遺蹟的一部分。
政府和考古學者發現卡斯蒂略金字塔建築已經不牢固,從安全角度考慮不適宜遊客攀登。已經有提議針對金字塔採取措施減緩損壞和重修。
視頻
奇琴伊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墨西哥奇琴伊察、墨西哥坎昆、古巴之旅,馬蜂窩,2017-3-13
- ↑ 獻祭之井,攜程,201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