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臨泣穴
揭密真相的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為專業意見。任何醫藥相關資訊,應諮詢專業人士。
【頭臨泣穴】經穴名。《針灸甲乙經》名臨泣;《聖濟總錄》名目臨泣;《針灸資生經》名頭臨泣。屬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足少陽、陽維之會。別名:臨池。頭臨泣穴的位置:當瞳孔直上入前髮際0.5寸。中醫認為刺激頭臨泣穴有緩解治療頭痛、目眩、流淚等作用。
目錄
穴位含義
膽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並由天部降落地部。
頭臨泣。頭,指本穴在頭部,有別於足臨泣之穴。臨,居高位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內氣血的運行變化為由上而下。泣,淚水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 冷降為寒濕水氣並由天部降落地部。穴內水濕從天部滴落於地部。本穴物質為陽白穴上傳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散熱吸濕而化為寒濕的降水雲氣,雨滴由天部降於地 部,如淚滴從上落下,故名。臨池名意與頭臨泣同,池指本穴氣血為天部的降水雲氣,富含水液。
概況
【取穴】一般採用正坐或仰靠、仰臥的姿勢,目正視,瞳孔直上方,離眉毛上緣約二厘米處位於人體頭部,當瞳孔直上入前髮際0.5寸,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中點處。(按身體對稱軸對稱,左右各一個)[1]。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化雨冷降歸地,小部分吸熱後循膽經上行目窗穴。
【功能作用】降濁升清。
作用功效
【功效應用】具有聰耳明目,安神定志的功效。
【主治病症】
主治頭目、神志等疾患:如頭痛目眩,目赤腫痛,內障雀目,目翳,流淚,小兒驚癇,頭痛,目眩,目外眥痛,鼻塞,鼻淵,驚癇,目痛,小兒驚風,癲癇。
現代又多用頭臨泣穴治療急性結膜炎,慢性結膜炎,角膜炎,角膜白斑,淚囊炎,屈光不正,中風昏迷,小兒高熱驚厥,急性腦血管病等。
【配伍應用】
頭臨泣穴配百會穴、人中穴、內關穴,有通竅醒神的作用,主治小兒驚痛。
頭臨泣穴配百會穴、印堂穴、頭維穴,為近部取穴法,主治頭痛。
頭臨泣穴配攢竹穴、絲竹空穴、合谷穴,有清熱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痛。
穴位療法
【針刺】一般沿皮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或向周圍擴散。
【艾灸】艾條灸5~10分鐘
【按摩】每天早晚各揉按頭臨泣穴1~3分鐘,可改善和治療頭痛、目痛、鼻塞、鼻竇炎等疾病
視頻
頭臨泣穴:聰耳明目、安神定志、降濁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