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太行路》

作品名稱: 《太行路》

創作年代: 唐代詩人

文學體裁:詩

作者:白居易

《太行路》[2]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題材集中是白居易諷喻詩的藝術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選擇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個主題,「一吟悲一事」,主題非常明確。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語言優美、通俗、音調和諧,形象鮮明、政治諷喻。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3075篇詩文。[3]

此詩首先用了兩個對比,以太行之路險能摧車和巫峽之水急能覆舟來與多變之人心相比,指出前者與後者相比實在是平坦之途,從而讀者可想見人心之險惡了。

接着詩人連用四個典故來進一步說明人心易變的具體表現。一個是趙壹所說的當別人說你好時仿佛羽毛能從你的皮下生長出來,而當他不喜歡你時,同是這一層皮他卻能說成是生瘡潰爛。另一個則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牛郎織女雖然每年只能相聚一次,但卻非常恩愛,但沒有想到這樣看似非常牢固的情感關係也會反目成仇,就像參、商兩個星宿不能同時出現在天空一樣,變成了「有你沒我」勢不兩立的敵對關係。第三個典故也是古人非常熟悉的漢武帝與李夫人之事,是講女人取悅於自己的男人是因為其青春貌美,而隨着其年長色衰男人就不再寵幸她了,李夫人就是為自己這個遭遇而怨恨的。但這個典故還只是一個鋪墊,下面的第四個典故「鸞鏡」進一步說明,女人愛照鏡子,當她還在為自己依然充滿活力的形象而沾沾自喜之時,卻沒有想到她的男人就已經變心了。

接着詩人用了兩個排比句,講失去了男人恩寵的女人,無論她怎麼做,都無法讓其回心轉意了:為男人用香蘭、麝香熏衣服,但變了心的男人卻不聞其香;為男人盛妝打扮修飾,男人看着這些金玉飾品卻不見其色。

接下來詩人對上述表現進行總結,強調「行路難」,為女人的依附性地位及其遭遇發出了呼喊,並對詩一開頭就提到的山、水之險進行回應。但這還只是詩人表面的目的。此詩的深層目的在於為君臣關係中處於弱勢的臣子的遭遇而鳴不平。朝中的高官可以是早承恩而暮賜死的,可以說在朝做官是戰戰兢兢、朝不保夕的。詩人認為,行路難,其實不是說的那些平常的山水之路,而是那些君臣交往(當然也可以擴展為所有上下級交往甚至於一切人際交往)之中的難測的「聖心」。變化莫測的聖心就像上述典故中的男人一樣,隨時都有可能拋棄自己的臣子。

詩人在詩中毫不留情地對最高統治者展開了批判,其勇氣可嘉,但也讓人為其政治前途感到擔心。當然詩人敢於這樣寫的原因在於在他寫此詩時,與他想法相同的還大有人在,「法不責眾」的僥倖心理也促成他敢於放言。另外詩人指出這一點的目的是希望最高統治者能設法改善君臣關係,對臣下多一些寬容和尊重,這樣對唐王朝本身也是有利的。

這是一首在寫作上很有特色的詩歌,詩人靈活地運用了對比、比喻、排比等手法,並且通篇運用比喻,結構緊湊、首尾相應,使全詩在展現批判力量的同時,還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可以想見此詩發表的當時,是頗能引起廣大士紳的強烈共鳴的,但這也為其他不滿詩人的一些保守官僚提供了最好的攻擊藉口。後來詩人遭到貶謫此詩可能就是一個導火索。

目錄

詩詞正文

譯文

太行山的道路崎嶇不平,往往使得行走其間的車子損壞掉,但是和人心比較起來,太行山反而成為平坦的道路了。

巫峽的水能夠使行經其間的船隻翻覆,但是如果和人心比較起來,巫峽的水反而成了波瀾不起的川流了。

人的愛好與厭惡之心反覆不定,喜歡這個人的時候,可以喜歡上了天;厭惡這個人的時候,就說這個人滿身都長了瘡疤。

和夫君結褵不到五年,突然間,兩人就從原本恩愛的牛郎、織女星,成了難以相見的參星和商星。

古人說「色衰愛弛」,當時的美人還覺得很怨恨呢。

更何況是我的容貌還沒有改變,夫君的心卻早已改變了呢?

為了夫君,我把衣服薰得香噴氣四溢,夫君聞到蘭麝的香味卻不覺得香;

為了夫君,我努力的梳妝打扮,夫君看到我滿頭的金翠卻仍然覺得顏色如土。

人間路實在很難走啊,也很難陳述啊!

生在世間,最好不要生做女兒身,因為身為女人,百年的苦樂都要隨人而定。

人間路實在很難走啊,比登山難,比入水難。

不只人間的夫妻容易有反覆,近代的君臣關係也是如此。

你沒看到嗎?左邊「納言」,右邊「納史」;早上才承受皇上的恩典,晚上就被皇上賜了死。

人間路實在很難走啊,不在山之高,不在水之深,只在人心反反覆覆之間而已。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漢族,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座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琵琶峰。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 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閒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閒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着他 「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而他的詩歌主張,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作而發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現出重寫實、尚通俗、強調諷喻的傾向:「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俾辭賦合炯戒諷喻者,雖質雖野,采而獎之。」(六十八《議文章》)詩的功能是懲惡勸善,補察時政,詩的手段是美刺褒貶,炯戒諷喻,所以他主張: 「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詩》)他反對離開內容單純地追求「宮律高」、「文字奇」,更反對齊梁以來「嘲風月、弄花草」的艷麗詩風。白居易對詩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補察時政。所以他緊接着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新樂府序》)在《與元九書》中,他回顧早年的創作情形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時為事而作,首要的還是「為君」而作。他也說:「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傷唐衢二首》其二),並創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諷諭詩,但總體指向卻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寄唐生》)。因為只有將民情上達天聽,皇帝開壅蔽、達人情,政治才會趨向休明。[6]

視頻

百家講壇.白居易

白居易的詩歌創作風格.

參考來源

  1. 唐代白居易《太行路》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 搜狐網 [2019-08-24]
  2. 《太行路》賞析. 古詩文網
  3. 白居易. 古詩文網
  4. 《太行路》詩詞正文. 古詩文網
  5. 白居易. 中華英烈祠
  6. 白居易簡介.中華英烈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