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鮭魚
太平洋鮭魚 |
別 名:三文魚 界:動物界 門:脊椎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亞 綱:新鰭亞綱 Neopterygii 目:鮭形目 Salmoniformes 科:鮭科 Salmonidae 屬:大麻哈魚屬 大湖及其他湖亦 可找到,黑龍江 中文學名:太平洋鮭魚 |
太平洋鮭魚,亦指生存於太平洋的三文魚(salmon),屬於鮭科,大麻哈魚屬,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北部及亞洲、美洲的北部地區。鮭魚體側扁,背部隆起,齒尖銳,鱗片細小,銀灰色,產卵期有橙色條紋,其卵呈紅色。鮭魚肉質緊密鮮美,油脂豐富,肉色為粉紅色並具有彈性。鮭魚以挪威三文魚最有名(又名大西洋鮭),但質量最好的三文魚產自美國的阿拉斯加海域和英國的英格蘭海域。太平洋鮭魚是西餐中較常用的魚類原料之一。 [1]
目錄
太平洋鮭魚
形態特徵 太平洋鮭魚體側扁,背部隆起,齒尖銳,鱗片細小,銀灰色,產卵期有橙色條紋。鮭魚肉質緊密鮮美,肉色為粉紅色並具有彈性。
太平洋鮭魚是世界名貴魚類之一。鱗小刺少,肉色橙紅,肉質細嫩鮮美,口感爽滑,既可直接生食,又能烹製菜餚,是深受人們喜愛的魚類。同時由它製成的魚肝油更是營養佳品。也是製作刺身的上好原料。
太平洋鮭魚
生活習性 太平洋鮭魚為溯河洄游性魚類,BC的主要品種有chinook, sockeye, pink, chum和在河溪中生活1~5年後,再入海生活2~4年。產卵期為8月至翌年1月。溯河產卵洄游期間,它們跳越小瀑布和小堤壩,經過長途跋涉,千辛萬苦才能到達產卵場,而且還不攝食。
每年的大概是7月~10月間,會有成千上萬條三文魚到加拿大佛雷瑟河上游的亞當斯河段繁衍後代。 它們都是從太平洋逆流而上而來的。行進的過程是逆流而上,而且每行進一個階段就有一個層梯式的「增高」。到一個「層梯」,就好比我們上台階一樣,需要邁步向上。而魚只能靠身體不停地跳躍,才可能達到下一層梯。(如同鯉魚躍龍門一樣。)可是因為特殊的環境及三文魚特別的產卵習慣,必須要到達這個長距離高海拔層梯的上游,才可以產卵。所以它們所躍的不僅僅只是一兩層的「台階」,而是很漫長的回流之路。
在這些台階上面,會有許許多多即將冬眠,需要補充食物的熊。這些熊會叼住因跳起而露出水面的魚兒,所以也會有許許多多的魚死於熊逐漸肥大起來的肚子裡。 只有經歷過層層難關後,三文魚才可以抵達最上游的一個平靜的湖面產卵。產卵後,三文魚死亡,結束它的一生。
還有一些鳥類會食用三文魚們辛苦產下的卵,供給自己生存。而三文魚死去後,它們的屍體會供許多動物食用。也有一些類似狼的陸地動物會叼着三文魚,在森林內覓食。而食用後,陸地動物則會將剩下的殘骸留在那裡。隨着時間的流逝,殘骸慢慢腐爛在地里,成為大樹的養分,幫助森林更加茂盛。 孵出的小魚苗將會重新回到海洋,成長之後,它們又會沿着父輩走過的路成群洄游,奇怪的是它們總是能準確找到母親產卵的地方,重複同樣的悲壯。
太平洋鮭魚3.經濟價值
太平洋鮭魚 太平洋鮭魚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肉味十分鮮美,太平洋鮭魚一般體重3.5千克,最大超過了5千克。太平洋鮭魚的體形如紡錘,口大嘴長,腹部呈銀白色,成魚體側有10~12條橙赤色的橫斑。由於其繁殖習性的不同,分春、秋二型。進入我國的屬秋型,故又稱秋鮭,通常比一般的大馬哈魚要大得多,最大的個體達7.5千克。它不僅肉味鮮美,魚籽比魚肉更為珍貴,其直徑約7毫米,色澤嫣紅透明,宛如琥珀,營養價值極高,7粒大馬哈魚籽就相當於一個雞蛋。用它製成的魚子醬盛到盤子裡猶如紅色的珍珠,閃閃發光,能引起人的食慾,故「身價」極高。所以極受歐美各國大眾的歡迎。
太平洋鮭魚4.種群分布
三文魚又叫撒蒙魚或薩門魚。三文魚學名為鮭魚,是世界著名的經濟魚類之一,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北部及歐洲、亞洲、美洲的北部地區。 野生三文魚產於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部,主產區是美國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俄羅斯和日本也有少量的野生三文魚。
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對三文魚資源都有很嚴格的保護措施,阿拉斯加州政府規定,捕撈三文魚的船隻須有專門的執照,每年只有三個月的時間可以出海捕魚,捕撈還有配額限量。政府組織科學家每年對各種自然因素進行調查研究,然後計算出當年允許捕撈的總量,再分配給每條船。一般他們每年允許的捕撈總量都控制在魚群總量的1/7~1/8之間,以確保三文魚種群的繁衍。他們執法很嚴,誰想多捕一點送個紅包,請吃飯喝酒,都沒有用處,反倒可能會惹來麻煩。
太平洋鮭魚5.生活習性
太平洋鮭魚為冷水性溯河產卵洄游魚類。原棲息於太平洋北部,在海洋里生活了3~5年後(通常4齡達性成熟)才在夏季或秋季成群結隊進入黑龍江作生殖洄游,根據溯河時間可分為兩個生物群,夏型和秋型;上溯進入中國境內的僅為秋型。大部分在下游產卵,到達上游產卵的僅為少數。它們沿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辭辛勞,每晝夜可前進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淺灘峽谷還是急流瀑布,都不退卻,衝過重重阻擾,直到目的地。成魚進入淡水生殖期間後便不攝食。
鮭魚對產卵場的條件要求很嚴,環境要僻靜,水質澄清,水流較急,水溫5~7℃,底質為砂礫地。產卵期為10下旬至11月中旬。產卵前雄魚用尾鰭拍打砂礫,借水流的衝擊,形成一個直徑為100厘米左右,深約30厘米的圓坑,稱為「臥子」;雌魚產卵於臥子內,同時雄魚射出精液。雌魚並以尾鰭反覆撥動砂礫,將卵埋好。產卵後雌雄魚長期徘徊於產卵場周圍。它們由於經過長途而艱辛的洄游,洄游其間又不再進食,加之築「臥子」產卵,體力消耗殆盡,產卵後的太平洋鮭魚,體色黑暗,體質消瘦,遍體是傷,已經失去食用價值。因此產卵後7~14天即死亡,艱苦地完成了繁衍後代的任務。終生只繁殖一次,產卵量在4000粒以上。受精卵孵化出的仔魚喜歡潛伏在石礫間黑暗的地方,長至50毫米左右,便開始降河下海,沿途攝食小型浮游生物或死去的母體;到達海口時,逗留一段時間,即向遠岸遷移;到達性成熟時再歸入淡水河川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
太平洋鮭魚 太平洋鮭魚為兇猛性的肉食性魚類,幼魚時吃底棲生物和水生昆蟲,在海洋中主要以玉筋魚和鯡等小型魚類為食。大麻哈魚的生活習性非常有趣,正象黑龍江漁民所說:「海里生,江里死」。大麻哈魚是一種海河洄游性魚類,它棲息於北太平洋育肥、生長。當它達到性成熟時,為了繁殖後代,一定要歷盡千辛萬苦,進入江河,上溯到產卵場生殖。在我國江河中產卵的大麻哈魚,每年秋季(9~10月)來臨時,成群結隊渡過鄂霍次克海,繞過庫頁島,溯黑龍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不斷前進,每晝夜前行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淺灘峽谷或急流瀑布,它從不退卻,衝過重重阻撓和越過層層障礙,直至游到目的地,找到合適的產卵場所。太平洋鮭魚在前進中為了越過瀑布或障礙物時,以其尾部竭力擊水,借高速游泳而向前上方斜躍出水面,跳往空中高可達2~2.5米。由於它善於跳躍,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躍之意,並衍化為英語Salmon。
太平洋鮭魚經過長途跋涉,且在洄游時不攝食,依靠體內儲存的營養物質維持生命,因而長途旅行,忍飢挨餓和生殖期間體力的消耗,大多數親魚瘦弱而多傷病,尤其是雄魚,更是體力消耗殆盡。因此生殖後不久,雄親魚便相繼死亡,完成了它畢生繁衍後代的任務。而受精卵經2個月的發育孵化,仔魚潛伏在石礫間黑暗處,待翌年4月開江後,幼魚已長至50毫米左右便開始降河下海,先在沿海逗留一段時間後再向外海遷移。待長成性成熟後再返回出生地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
太平洋鮭魚6.產地產季
太平洋鮭魚分布在北太平洋的東、西兩岸。中國以烏蘇里江、黑龍江、松花江為最多,圖門江、琿春河、密江、綏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台灣省的大甲溪也有分布。其捕撈季節為9~10月份,魚群體長一般為53~81厘米,重為1~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10公斤左右。中國江河的大麻哈魚有3種:普通大麻哈魚(O.keta)、馬蘇大麻哈魚(O.masou)和駝背大麻哈魚(O.gorbuscha)。
洄游進入我國黑龍江、圖們江等水系,烏蘇里江較多,9~11月份為生產旺季。烏蘇里江盛產大馬哈、鯉、鰱、鱖、鯽等魚,是中國最大的大馬哈魚產區。
太平洋鮭魚7.營養成分
中醫理論認為,其肉有補虛勞、健脾胃、暖胃和中的功能,可治消瘦、水腫、消化不良等症。 1、 三文魚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能有效降低血脂和血膽固醇,防治心血管疾病,每周兩餐,就能將受心臟病攻擊死亡的概率降低三分之一。鮭魚還含有一種叫做蝦青素的物質,是一種非常強力的抗氧化劑。其所含的Ω-3脂肪酸更是腦部、視網膜及神經系統所必不可少的物質,有增強腦功能、防止老年痴呆和預防視力減退的功效; 2、三文魚能有效地預防諸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享有「水中珍品」的美譽。 老少皆宜,心血管疾病患者和腦力勞動者;適合患有消瘦、水腫、 消化不良等症人群。 部分觀點認為,它那種可愛的粉紅色原來源自飼料中的染色素,它的肥美厚實源自人工飼養中使用的抗生素添加,它體內殘留的化學毒素如今已經足以摧毀人體的免疫系統和生殖系統。當然,細嫩鮮美的它仍然是最為受寵的魚生,它富含歐米茄-3脂肪酸,更是腦部、視網膜和神經系統所不可或缺的物質,能增強腦功能、防中風、防心臟病和預防視力減退。它實在是「水中珍品」,以污染狀況,還不足以令大家因噎廢食。 每100克三文魚所含營養素 能量 139千卡 蛋白質 17.2克 脂肪 7.8克 葉酸 4.8微克 膽固醇 68毫克 維生素A 45微克 硫胺素 0.07毫克 核黃素 0.18毫克 煙酸 4.4毫克 維生素E 0.78毫克 鈣 13毫克 磷 154毫克 鉀 361毫克 鈉 63.3毫克 鎂 36毫克 鐵 0.3毫克 鋅 1.11毫克 硒 29.47微克 銅 0.03毫克 錳 0.02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