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師
太師
太師,官名,始於商朝,殷紂之時,箕子為太師,周武王時,太公為太師。歷代相因,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或"三公",多為大官的加銜,無實際職權。周時為"三公";漢哀、平間,尊為"上公"地位更在"三公"上,其後魏、晉、江左均隨稱"上公";後魏稱"三師";後周又為"三公";隋時依後魏稱"三師",唐依隋制亦稱"三師"。
目錄
基本信息
名稱 | 太師 | 設立朝代 | 西周置 |
職能 | 為輔弼國君之臣 | 又稱 | 太宰 |
詞語釋義
古代樂官之長。
稱年高有德的大和尚。
複姓。周有太師疵。見《史記.周世家》。
古時三公之首,周置﹐為輔弼國君之官。秦廢。漢復置。晉代避司馬師諱,曾改作太宰。晉之後復稱太師﹐多為重臣加銜﹐作為最高榮典以示恩寵﹐並無實職。
詞語分開解釋:
太:太 (tài )過於:太長。極端,最:太甚。太平。高,大:太空。太學。很:不太好。
師 : 師(師) shī 教人的人:老師。導師。師傅。師生。師徒。師德。良師益友。好(音"號" )為人師。
官職
歷史典籍記載 太師,中國古代職官。又名太宰,掌邦治,為六卿之首。殷紂之時,箕子為太師。周武王時,太公為太師。《大戴禮記》說:"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周武王時,周公旦始居之。周公與召公分陝而治,"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而東,周公主之。"周公薨,畢公代之。漢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復置太師官,而孔光居焉。漢東京又廢。獻帝初,董卓為太師,卓誅又廢。魏世不置。晉既因太師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 在周朝,太保與太師、太傅合稱"三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朝鮮高麗時代亦設有太師,朝鮮王朝改稱大師。
指官職,又名太宰。"三公"之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宋史
《百官志》載:太宰一人。周武王時,周公旦始居之,掌邦治,為六卿之首。秦、漢、魏不常置。晉初依《周禮》,備置三公。三公之職,太師居首,景帝名師,故置太宰以代之。太宰,蓋古之太師也。殷紂之時,箕子為太師。周武王時,太公為太師。周成王時,周公為太師;周公薨,畢公代之。漢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復置太師官,而孔光居焉。漢東京又廢。獻帝初,董卓為太師,卓誅又廢。魏世不置。晉既因太師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北宋末年,丞相蔡京也被加太師銜。
元史
《百官志》曰: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各一員,正一品,銀印,以道燮陰陽,經邦國。有元襲其名號,特示尊崇。太祖十二年,以國王置太師一員。太宗即位,建三公,其拜罷歲月,皆不可考。世祖之世,其職常缺,而僅置太保一員。至成宗、武宗而後,三公並建,而無虛位矣。"太傅、太保為三公。 正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為兼官、加官及贈官"。
分類
(1)軍隊統帥兼執政大臣。西周始置,呂尚(即太公望)官為太師(《左傳·成公二年》及《襄公十四年》,既是武王伐商的最高統帥,又為執政大臣。《書序》:"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周公官為太師。《詩·大雅·常武》有太師皇父。西周晚期金文有伯太師和仲太師,都是重臣。太師與太保、太傅合稱"三公"。《周禮·地官·序官》保氏下,賈公彥疏引《鄭志》:"趙商問:按成王《周官》:'立大師、大傅、大保,茲惟三公',即三公之號,自有師保之名"。《周官》為漢代相傳的《古文尚書》的一篇,今已散失,這十一字是佚文。
(2)樂官之長。《國語·魯語下》:"昔正考父核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韋昭注:"太師,樂官之長,掌教詩樂。"《周禮·春官》有太師掌六律六同,教六詩。
區別
太師和太子太師的區別
明史官職志載"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從一品掌佐天子,理陰陽,經邦弘化,其職至重。無定員,無專授。""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並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並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觀三公之道德而教諭焉。"可見太師和太子太師不是一回事,太子太師也不能簡稱太師,觀元、明、清三朝太師都是正一品銜而太子太師只有從一品銜。
太師屬"三公"之列 隋唐時"三公"為太尉、司徒、司空;太師 太傅 太保為"三師"。根據舊唐書新唐書記載唐初只設有東宮"三師三少"未設"三孤","三師"為貞觀11年復置。宋朝復稱"三公"但並未設"三孤"。明時復置"三孤"。 太子太師屬"東宮三師"為名義上的太子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