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揭密真相的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為專業意見。任何醫藥相關資訊,應諮詢專業人士。


太乙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陽明胃經。《千金要方》作太一。別名:太一穴。太乙穴的位置:臍中上2寸,距前正中線2寸。中醫認為刺激太乙穴有緩解治療胃疼、腹脹、心煩、癲狂等作用。


目錄

穴位含義

胃經氣血在此形成強盛風氣。
太乙。太,大也。乙,卯木也,風也。該穴名意指胃經氣血在此形成強盛風氣。本穴物質為關門穴傳來的水濕雲氣,因其較為滯重,運行是從關門穴的天之 上部傳至本穴的天之下部。水濕雲氣至本穴後,因受腹部外傳之熱的作用,水濕之氣膨脹擴散形成橫向運行的強盛風氣,故而本穴名為太乙。太一名意與太乙同,一 通乙。


概況

【取穴】:位於上腹部,當臍中上2寸,距前正中線2寸。上腹部,臍中上2寸(下脘)旁開2寸處,當不容與天樞連線的下 1/3折點。
【附註】:胃經經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強勁的風氣。
【運行規律】風氣循胃經向穴外傳輸。
【功能作用】除濕散熱。


作用功效

【功效應用】:緩解胃疼、腹脹、心煩、癲狂等病症。
【主治病症】:腹痛,腹脹,心煩,癲狂,嘔吐呃逆,胃脘疼痛,食欲不振,腹脹腸鳴,腸疝,腳氣,遺尿,胃痙攣,急慢性胃炎,胃痛,急性胃炎,消化不良,腸鳴,泄瀉,心煩不寧,吐舌,癔病,癲癇,精神病等。
【配伍應用】:
太乙穴配足三里穴、脾俞穴,治消化不良。
太乙穴配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有健脾消食的作用,主治消化不良。
太乙穴配梁門穴、中脘穴,治胃痛。
太乙穴配滑肉門穴,有清心化痰寧神的作用,主治癲狂,吐舌。



穴位療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針刺】:直刺0.5~0.8寸。一般直刺1.0~1.5寸。直刺0.8~1.2寸,局部有酸脹沉重感。
【艾灸】:艾炷灸5~7壯,艾卷灸10~15分鐘。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



視頻

焦守廷上傳足陽明胃經《太乙穴》


參考文獻

  1. 太乙穴,穴位密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