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湖白茶
天目湖白茶,也稱為溧陽白茶,是指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生產的特產茶葉品種。具有獨特的感官品質:外形細秀略扁,色澤綠潤,透顯金黃;內質香氣栗香馥郁,湯色鵝黃,清澈明亮,滋味鮮爽且醇,葉張玉白、莖脈翠綠。天目湖白茶經理化分析,成品茶的氨基酸含量5—6%,約為普通綠茶的2倍,茶多酚含量12—15%,酚氨比值2.6,僅為普通綠茶的一半,這是天目湖白茶茶湯特別醇鮮的根由。
目錄
特點
1990年代,溧陽玉枝園率先引種安吉白茶,之後在當地政府支持下開始廣泛引種[1][2]。其產區最初分布於天目湖的南山竹海附近,之後擴大到溧城鎮、戴埠鎮、上黃鎮、社渚鎮、上興鎮、竹簀鎮、南渡鎮等地,製成後茶形似扁非扁,條索修長略彎[3]。2008年4月28日,溧陽召開新聞發布會,天目湖白茶入選北京人民大會堂特供茶[4]。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被評為「世博會十大名茶」之一[5]。同年,由溧陽市綠色食品辦公室申請獲得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信息(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編號 AGI2010-04-00288)[6]。2015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授予「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誌示範樣板」稱號,是江蘇省唯一入選此稱號的農產品[7](其他五個分別為眉縣獼猴桃、莒南花生、東寧黑木耳、金華兩頭烏豬和東港大黃蜆[8])。
產地環境
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位於長江三角洲蘇、浙、皖三省交界處,東經119°08′—119°63′,北緯37°09′—31°41′之間。東鄰無錫市宜興,西與南京市高淳、溧水毗鄰,南與安徽省廣德、郎溪接壤,北連鎮江市句容,常州市金壇。市境南北長59.06千米,東西寬45.14千米,總面積1535.87平方千米。 天目湖白茶茶園依地勢分布主要有黃砂土、黃剛土土種。發育於兩大山脈山麓的黃棕壤亞類的黃砂土,成土母質是石英砂岩、古代沉積岩、頁岩的風化物,土質屬壤土至輕粘土,表土酸性,心土粘粒含量高,蓄水保肥性能好,有機質、氮素水平適宜,是蘇南地區最適宜植茶的土壤。發育于山前黃土崗地黃褐土亞類的黃剛土,傳統稱耕作黃棕壤,成土母質源於古代脫鈣化的下蜀黃土,土層深厚,表土顆粒以粉砂粘粒為主,酸鹼度微酸,由於基岩為水平沉積岩,土體發育常見典型的粘盤層,黃剛土粘粒含量高,交換性氫、鋁和鹽基離子較高,礦質養分豐富,適宜於茶樹生長發育。
歷史淵源
溧陽自古出產茶葉。北宋時,毗陵知府周絳在歌頌故鄉溧陽《招仙觀》詩中,有「綠荈晚煙梅雨夏,朱藤余萼麥風開」之句,周絳早年在溧陽黃山觀當道士時,汲清泉、嘗百茶,開墾茶圃,對茶進行研究,研製出溧陽獨特的「芳津茶」,家鄉人稱為「絳茶」。 元代溧陽教授仇遠在《廣教寺》詩中吟出「撞鐘山鸛起,煮茗石罌香」之句,說明宋、元時,溧陽的丘陵山區,已遍植茶樹。 溧陽種茶的歷史始於宋元,興於明清,盛在當代。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溧陽市把茶葉產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重中之重來抓,促進了茶葉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成為江蘇省重點產茶縣(市)。 20世紀90年代,白茶從天目山脈零散分布到規模化、產業化生產以來,溧陽茶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天目湖白茶發展過程中創製了天目湖玉枝白茶、田家山白茶、富子白茶等一批名茶。
參考文獻
- ↑ 夏國浩主編. 走進壽鄉 溧陽. 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2-06: 39. ISBN 978-7-5352-5067-4.
- ↑ 樓耀福著. 吃茶筆記.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4-07: 18–19. ISBN 978-7-5321-5276-6.
- ↑ 唐鎖海主編;劉新玲等編寫. 茶葉優質高效生產新技術. 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date=2006-09. : 19. ISBN 7-5630-2332-1.
- ↑ 牟國義主編. 江蘇年鑑 2008. 江蘇年鑑社. 2008-11: 455.
- ↑ 吳建麗編著. 圖說茶道茶藝一本通.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12-01: 63. ISBN 978-7-5019-8451-0.
- ↑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 第1374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2019-06-19].
- ↑ 溧陽市人民政府 天目湖白茶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誌示範樣板創建試點. www.liyang.gov.cn. [2019-06-19].
- ↑ 江蘇天目湖白茶獲「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誌示範樣板」稱號. 中國打擊侵權假冒工作網. [2019-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