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大鳍鱊
da qi hou

中文学名:大鳍鱊

拉丁学名: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 (Bleeker);

门:脊索动物门

纲:辐鳍鱼纲

目:鲤形目

科:鲤科

属:鱊属

鱼类,属鲤形目、鲤科、鱊亚科。分布广泛,在浅水湖泊内数量较多。体扁而薄,呈卵圆形。口亚下位,略呈马蹄形。口角须极短。侧线完全,侧线鳞35~39枚。背鳍和臀鳍均具粗壮硬刺,背鳍具分枝鳍条15~18根。最大体长可达170mm,是鱊亚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1]

目录

特征

彩石鳑鲏个体小,最大不超过60mm。背鳍Ⅲ~9~10;臂鳍Ⅲ~10;胸鳍Ⅰ~10~12;腹鳍Ⅰ~6。侧线鳞2~3;背鳍前鳞11;围尾柄鳞14。第一鳃弓外鳃耙7~8。下咽齿1行,每齿内侧缘有的有锯纹有的光滑。体长为体高的2.2~2.4(2.3)倍,为头长的3.8~4.2(4.0)倍,为尾柄长的4.9~5.8(5.3)倍,为尾柄高的6.5~7.1(6.8)倍,头长为吻长的3.3-4.6(3.9)倍,为眼径的2.8~3.3(3.1)倍,为眼间距的2.3-2.5(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4(1.3)倍。体小,体高,扁薄。卵圆形。口角无须。下咽齿1行,齿面具锯纹 。口亚下位,口裂宽阔。上颌略长于下颌,上、下颌及腭骨均具绒毛状细齿。唇厚,上下唇联合于口角处,唇后沟不连续。须4对,均较长。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外侧颏须可达胸鳍基。眼中等大,位于头背侧,眼间宽较平坦。鼻孔分离,后鼻孔距眼前缘较距前鼻孔为远。鳃孔大,左右鳃膜联合但不与峡部相连。背鳍刺较弱,后缘光滑无锯齿。胸鳍刺发达,长于背鳍刺,前缘具小锯齿。后缘具粗锯齿。腹鳍扇形,末端远不及臀鳍起点。脂鳍甚长,约为臀鳍基的3倍,其起点接近背鳍,末端不游离,与尾鳍基相连处为缺刻。尾鳍凹彤,上叶稍长于下叶。肛门近腹鳍基部,而远离臀鳍起点。体裸露无鳞。侧线平直。体侧灰黑色,侧线以上体色较深。腹面白色。部分个体体侧具深褐色斑点。大鳍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鱊类原生观赏鱼。

生活习性

生活于缓流或静水水草丛生的水体中。多在江河流水,底质多砾石的环境中生活,也出现于沟渠、溪流上游。杂食性,以高等水生植物的叶片和藻类为主食。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如水生昆虫成虫及其幼虫、螺、蚌、虾、蟹为食,也食小鱼。多在夜间觅食,无明显季节变化。嘉陵江的个体1龄体重约30g,3龄体重约119g,5龄体重约280g。雄性体重30g,雌性约100g以上即达性成熟。4~6月繁殖。繁殖期间雄鱼在吻端及眼眶上缘有珠星;雌鱼有一长的灰色产卵管,产卵于蚌类的鳃瓣中。 卵椭圆。

种群分布

分布于朝鲜以及自广东、安徽直至东北黑龙江流域等,多见于水草丛生处。

视频

原生鱼 马口 宽鳍鱲 大鳍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