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韓高宗
大韓高宗(1852年-1919年1月21日)太皇帝,諱李㷩,字聖臨,珠淵,興宣大院君昰應次子也,母純穆大院妃閔氏。
1863年朝鮮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為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人朝鮮搶劫的美國 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遠比日本的懦弱表現來得勇敢。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6月6日清軍在牙山登陸, 日本軍隊立即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占領漢城,組織親日派政府, 鎮壓了農民起義並和清軍展開甲午海戰,清軍失敗,簽定馬關條 約,承汄朝鮮成為日本保護國。1895年日本暗殺有反日傾向的閔妃。
1896年在俄羅斯的支持下,高宗宣布獨立,成立「大韓帝國」,自 稱「皇帝」,追封閔妃為明成皇后,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日本 在朝鮮沒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1]。
目錄
韓始皇的大韓帝國夢
1896年高宗向清政府要求遣使議約,可謂確立朝鮮獨立的重要關鍵。然因高宗避居俄館、列強對朝鮮獨立的懷疑,給予 清政府迥避的口實。這也使朝鮮意識到,唯有取得列強的承認才可確保獨立的姿態。高宗於1897年自俄館還宮,其後在朝臣的建議下稱帝、建立大韓帝國。改元稱帝顯現高宗獨立自主的決心,大韓帝國的建立與獲得國際承認則使朝鮮獨立正式獲得國際的認可改元稱帝的議論,始於1894年日本駐朝鮮公使大鳥圭介的發議。 在正式稱帝前,朝鮮內部雖屢有建請高宗稱帝之議,但在群臣意見分歧與各國使節的反對下作罷,僅以改年號、採行太陽曆, 作為朝鮮脫離中國的象徵。「改元」意味與中國關係的絕對脫離,從1894年軍國機務處發布書開國紀兀年、895年高宗奉 告獨立誓文,至馬關條約宣告中韓宗屬關係的結東,朝鮮逐步走向脫離中國的道路[2]。
參考資料
- ↑ Xuanjun Xie. 「日本」起源於中國考 A Research On Japan's Origin with China. Lulu.com. 2016: 177–. ISBN 978-1-329-89658-1.
- ↑ 林亨芬. 從封貢到平行──甲午戰爭前後的中韓關係(1894-1898). 思行文化. 1 December 2014: 104–. ISBN 978-986-568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