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赤鼯鼠照片來自
大赤鼯鼠照片來自

大赤鼯鼠

學名: Petaurista philippensis grandis

界名: 動物界

門名: 脊索動物門

綱名: 哺乳綱

目名: 囓齒目

科名: 松鼠科

特有種: 是

棲地類型: 中低海拔針、闊葉林

微棲地類型: 樹上活動

族群狀況: 普遍

分布狀況: 全島低至中海拔

生態習性: 臺灣特有亞種,分布於全島海拔100~2600公尺的森林中,是臺灣分布最廣的鼯鼠。夜行性,多於樹上活動,以嫩葉、果實為食物。

國家公園分布狀況: 玉山國家公園 墾丁國家公園 雪霸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1]


目錄

特徵

頭圓,吻部突出,黑色觸鬚。體背為紅褐色,夾雜黑色毛;頭頂為黑色毛,腹部淡黃褐色。尾與體背同色,末端黑褐色。 具有飛膜,由前肢擴展至後肢之踝關節,滑翔能力強。


分 布

臺灣特有亞種。各海拔山區均有分布,但以中低海拔較常見,多棲息於闊葉林及混生林的樹冠頂層。,


習 性

1. 臺灣有三種鼯鼠:大赤鼯鼠、白面鼯鼠小鼯鼠。大赤鼯鼠是其中體型最大的,也較為常見。

2. 滑行為特有行為之一,利用空氣氣流由高處向低處滑行,可滑行25公尺以上,其滑翔用的飛膜由前肢擴展至後肢之踝關節。鼯鼠以飛膜所形成之浮力和尾部控制方向,可滑行到較低處另一株樹枝去休息或覓食。由於鼯鼠飛膜的分布和運動方式都和蝙蝠(唯一真正會飛的哺乳動物)截然不同,因此雖被稱為飛鼠,事實上卻是完全不會飛行的。

3. 大赤鼯鼠是夜行性,白天棲息於樹洞中,傍晚始外出活動覓食,牠們常沿樹幹攀爬、在樹林間滑翔、活動覓食,喜好取食植物之嫩葉、嫩芽、種籽及果實。夜間觀察時,由於夜行性動物的聽力極佳,所以保持安靜是秘訣之一。此外,光線是鼯鼠的一大罩門,光線太強、照射太久都會干擾牠們的行動,因此切勿使用強光照射,以餘光觀察即可。[2]


關於大赤鼯鼠

大赤鼯鼠除了體型最大,牠也是分佈最廣的鼯鼠,從100公尺高的小山坡到2600公尺高的森林中,都可以發現牠們的蹤影。飛鼠並不會拍翅飛翔,但他有一個特殊的構造,就是身體兩側在前後腳之間相連的皮膜,撐開來後加上後方那毛絨絨的長尾巴就像小時候的風箏一樣非常有趣可愛。而為了增加風阻面積滑翔得更遠,飛鼠前腳腕部還有特殊的軟骨結構,可將膜撐得更開。

但想尋找大赤鼯鼠,必須要眼明手快,聽聲辨位找飛鼠。除非你知道牠住的洞穴,不然聲音的辨識是非常重要的。在自然谷夜間俱樂部開業時,有時會聽到大赤鼯鼠的叫聲,感覺有點緊湊、尖銳,有點像快速拉拉鍊的聲音。走在步道上,聽到遠方某處傳來這聲音時,只要迅速的拿起手電筒往聲音的方向尋找,說不定有機會可以看到牠們。除了聽聲辨位,只要在相對應的時節,在飛鼠愛吃的果實樹種下守株待兔,也有機會等到牠們前來用餐。而且此時牠們較多會停留在一個枝幹坐穩後,從四面八方抓取食物,相對比較好觀察。

尋找飛鼠住的洞穴可能不太容易,但可以運用人工巢穴邀請生物們進住。透過攀樹技術,於芒果樹上,放了一個木製巢箱發現一隻大赤鼯鼠進住小木屋。[3]


食性:

植食性,樹葉,嫩芽,果實,花苞。動物園餵食香蕉、鳳梨、甜丁、西瓜、五爪蘋果、甜玉米、胡蘿蔔、木瓜番石榴花胡瓜、蕃茄、甘藷。[4]

辦識特徵

本種為臺灣最大型的鼯鼠,頭部大而圓、臉部圓型,吻端短鈍,眼睛又大又圓,黑而明亮;身體背為暗褐色,間雜黑色毛,腹部淡紅褐色,尾與體背同色,末端黑褐色。具有連接前肢至後肢髁關節之大型飛膜,滑翔能力強。頭體長45-50公分,尾長46-49公分,成體的體重可達1,200-1,400公克。齒式:門齒1/1,犬齒0/0,前臼齒1/1,臼齒3/3;全部的牙齒數有20顆。[5]


生活圖片集錦

  • 準備起跳的大赤鼯鼠
  • 森林中的滑翔翼,還有雙迷人的大眼
  • 取食植物嫩葉的大赤鼯鼠


視頻

救傷大赤鼯鼠亮相 還有穿山甲當鄰居

大赤鼯飛鼠飼養記「7個月」【 記錄9 】2018_08_22

大赤鼯鼠覓食


參考資料

  1. 大赤鼯鼠,大赤鼯鼠-台灣國家公園
  2. 大赤鼯鼠,大赤鼯鼠-台北市立動物園
  3. 大赤鼯鼠,大赤鼯鼠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4. 大赤鼯鼠,大赤鼯鼠-隨意窩Xuite日誌
  5. 大赤鼯鼠,大赤鼯鼠-衛福部教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