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大潮是海洋地質學一個名詞術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目錄

名詞解釋

大潮(spring tide)亦稱「朔望潮」。海水面的潮汐升降幅度逐日變化,在朔(夏曆初一)、望(夏曆十五)日,因太陽、月球和地球三者近似處於一直線上,由太陽和月球引起的潮汐疊加的結果,使海面漲落的幅度較大,故名。各地潮汐因受其他因素(如海水摩擦、慣性、岸線輪廓和海底地形等)的影響,發生大潮的日期並不在朔、望日,常推遲2~3日。

海洋地質學

海洋地質學,地質學分支學科,是研究地殼被海水淹沒部分的物質組成、地質構造和演化規律的學科。研究內容涉及海岸與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積物、洋底岩石、海底構造、大洋地質歷史和海底礦產資源。它是地質學的一部分,又與海洋學有密切聯繫,是地質學與海洋學的邊緣科學

海洋覆蓋面積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它是全球地質構造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沉積作用的天然實驗室。海底蘊藏着豐富的礦產資源,是人類未來的重要資源基地。海洋環境地質和災害地質直接關係到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海洋地質調查還是海港建設、海底工程和海底資源開發的基礎。因此,海洋地質學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