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大清寶鈔是個名詞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目錄

名詞解釋

清政府對紙幣發行的態度是謹慎的,他們曾認為紙幣只能作為權宜之計,不宜作為國家正式的貨幣制度。但是,由於清末圍剿太平軍使軍費支出浩繁,而黃河連年決堤而不得不大興水利,財政窘迫,籌劃艱難,清政府無奈在咸豐三年(1843年)的二月和九月上諭戶部,正式發行「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

這兩張鈔票,一為官票,亦稱銀票,一為大清寶鈔,均由中國錢幣學會收藏,這樣的票和鈔在浙江省博物館錢幣陳列廳里也有擺放。官票用白色苔箋紙(京票)、高麗紙(頒外省)製造,靛藍色刷印,外為龍火紋花樣,內部正中以漢、滿文標明幣名,形制基本一致;寶鈔鑄銅為版,靛藍色印刷,紙張原似水印,因急於發行而改用白色山西雙抄毛頭紙。兩種紙幣都有多種計量品種,但官票以銀兩為單位而寶鈔則以制錢為單位。發行時儘管政府規定「銀票即是實銀,錢鈔即是制錢」,在使用時,即政府各種支出和稅收中搭收一半銀票,但因為各地不認真執行,甚至有外商在民間低價收購充抵關稅,使鈔票迅速貶值成為政府累贅,到了同治元年就停用了。

儘管官票、寶鈔行使十年遂告壽終正寢,但當時人們時常將它們合稱為「鈔票」,這一詞卻一直沿用到了現在,只是如今人們說的鈔票其意義已完全不同於清代的寶鈔、官票。那時貨幣發行與財政混為一體直屬封建君主,如今則由銀行發行,國家財政制區;那時商品經濟不發達,信用不高,加之印刷技術停滯,使紙幣防偽較差,影響了官票和寶鈔的信譽;而現在我們手中持有的紙幣作為一種信用貨幣,除了有很高的信譽度和防偽技術,較金屬貨幣輕巧的優點外,還能夠促進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調節和融通資金,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