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樟溪
大樟溪,中國福建省中部閩江下游最大支流,發源於德化縣赤水鎮的戴雲山,源頭為國寶溪,德化至南埕稱滻溪,南埕以下稱大樟溪,有後亭溪、潼關溪等匯入;至閩侯縣江口注入閩江下游南港,大樟溪流域面積4843平方公里,河長234公里(一說231公里),河道平均坡降2.1‰。
大樟溪歷史以來有為沿岸三縣通閩江與周邊地區溝通和出海的主要水運通道。流域水力資源豐富,歷史上,干支流上建有許多引水工程,建國後建設中大量水庫及電站。特別是龍門灘引水發電工程,位於霞碧鄉碩儒村,是跨流域引水、梯級發電、綜合利用的工程。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1]
中文名稱: 大樟溪
所屬水系: 中國閩江下游最大支流
地理位置: 福建省中部
流經地區: 中國福建省德化縣、永泰縣、閩侯縣
發源地: 戴雲山(德化縣赤水鄉)
主要支流 :後亭溪、潼關溪
河 長: 234公里
落 差: 2.1‰
流域面積: 4843平方公里
河 口: 閩侯縣江口
目錄
水文特徵
上游源頭,根據德化縣記錄,上游源頭滻溪估計水力蘊藏量7.5萬千瓦。年平均流量25.9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11.722億立方米,年平均含沙量0.183公斤/立方米。涌溪年平均流量15.87立方米/秒,估計水力蘊藏量3萬千瓦。
大樟溪幹流,根據永泰縣水文記錄為:年徑流量40.3億立方米,可開發水電裝機容量72萬多千瓦。閩侯縣水文記錄為:年徑流量為44.1億立方米,年徑流深為993.8毫米,年徑流模數為每平方公里31.5公升/秒。
幹流概況
大樟溪幹流,起自德化縣赤水鎮,上游為滻溪和涌溪。在南埕鎮以下匯合稱大樟溪,流經永泰縣、閩侯縣,至江口注入閩江下游南港。
滻溪涌溪
滻溪,亦名潯水。位大樟溪上游,是境內最長的河流。全長101公里。發源於戴雲山南坡的德化縣赤水鎮,流經國寶鄉(故上段也稱國寶溪)、蓋德鄉、德化縣縣城、龍門灘鎮、南埕鎮,環繞縣境東南部,至水口鎮湖坂村的涌口與涌溪匯合,稱為大樟溪。流域面積985平方公里。 福建省志以此溪為正源。源頭為國寶溪。德化至南埕稱滻溪。
涌溪,發源於戴雲山西麓的赤水鎮,流經德化縣的上涌鎮、葛坑鎮,環繞縣境北部,為境內第二大河流。上游為盧地溪,與九仙山東張岩溪匯合為西溪,至上涌鎮合東坑洋溪始名涌溪;又匯山茶溪折東流經曾坂,復向東北合香林溪,至李田又合葛坑溪、中坑溪,東流入彭坑尾,東南流再納梓溪水後,入水口鎮湖坂村涌口與滻溪匯合稱為大樟溪。自西溪至湖坂村涌口全長60公里,流域面積453平方公里。
大樟溪
在永泰縣,大樟溪幹流自西向東流入境內,把縣境切成南北兩大部分,永泰境內長121公里,流域面積4573平方公里。溪流經洑口、嵩口、梧桐、赤錫、富泉、城峰、樟城、葛嶺、塘前等9個鄉鎮53個村。
在閩侯縣,從南嶼鎮龍泉村入境,於南通鎮新岐村匯入閩江南港。流經縣境水域面積為10.5平方公里,水深流緩,可通行船筏。
流域概況
戴雲山,曾名迎雪山、佛嶺。是福建省中部主要山脈。走向為北東~南西和北西~南東,由大戴雲、小戴雲和中尖、白鹿貢、蓮花池貢、牛皮尖、大格貢(海拔均達1660米以上)等七座山峰組成,遠望僅見五峰,似蓮花。主峰大戴雲位於北緯25°40′,東經118°11′。1985年5月16日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戴雲山自然保護區,包括九仙山,隸屬德化縣人民政府。保護範圍位於上涌、赤水、雷峰、大銘四個鄉交界處,總面積145957畝,約占全縣總面積的1/23。自然保護區內地勢一般為海拔900米以上的中山地,山體坡度都在40°~60°之間。
德化縣於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置縣,地處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土地面積2232平方公里,人口31.6萬,轄18個鄉鎮、202個村(社區)。境內山多、水足、礦富、瓷美,素有「閩中寶庫」之稱。德化縣地處閩中屋脊戴雲山區,全縣地勢較高、地形複雜,地貌以低中山為主,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19.5℃,年均無霜期260天左右。境內資源豐富,擁有「山多、水足、礦富、瓷美」四大優勢,素有「閩中寶庫」之稱。山多,全縣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58座,福建第二大山脈戴雲山主峰橫亘境內,是典型的山區縣;現有林業用地272萬畝,有林地257萬畝;林木蓄積量1245萬立方米,占泉州市的55%;森林覆蓋率77.3%,位居泉州市首位。水足,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為我省多雨區之一;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福建省平均水平的2.5倍,全國平均水平的3.8倍,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陶瓷生產歷史悠久,是我國陶瓷文化發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產品80%以上外銷,銷往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福建省十大重點出口縣(市)之一、全國最大的工藝陶瓷生產和出口基地。先後榮膺「中國陶瓷之鄉」、「中國小水電之鄉」、「中國瓷都·德化」、「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早熟梨之鄉」、「中國油茶之鄉」、「中國竹子之鄉」等稱號。1996年以來,多年被評為「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縣域綜合經濟實力居福建省各縣(市、區)第14位。2014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70.18億元,公共財政總收入14.92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01億元。
永泰縣位於福建省中部,境內群山林立,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7座。西南部的東湖尖為全縣最高,海拔達1681.9米。全縣約為「八山一水一分田」,沒有平原,僅有城關、嵩口、葛嶺、大洋、白雲等山間小盆地。縣城至省會福州市區62公里。永泰縣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平均氣溫為14.6~20.1攝氏度。年日照時數為1445~2193小時,年均無霜期296天。年降水量為1400~2000毫米,年均蒸發量為1570.7毫米,相對濕度為79%。境內乾濕季節分明,3~9月為多雨季節,10至翌年2月為少雨季節。永泰縣水系發達,大樟溪發源於德化縣,橫貫西東。由於徑流量和落差都較大,淡水資源充裕,為發展水力發電、農業灌溉、工業用水以至人畜飲水等創造了有利條件。永泰山高林密,是福建省36個林區縣之一,綠化程度達93﹪。是著名的「李果之鄉」、「武術之鄉」、「建築之鄉」。具有獨特的旅遊資源,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和4A級旅遊區青雲山,有省級風景名勝區姬岩,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蓋山名山室,有國家水利風景區和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天門山等,是全國優秀旅遊縣。永泰歷史悠久,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建縣,縣名永泰。簡稱為永,1964年改簡稱為樟。永泰人民世代以農為本。曾生產出「埔埕李干」、「溪洋青梅」、「永福白菜」、「嵩口筍乾」、「梧桐塗柿」、「蓋洋香菇」、「姬岩茶葉」、「埕頭糟菜」和「富泉羊」、「同安豬」等聞名省內外頗具地方特色的產品。特別是胭脂李、芙蓉李,飲譽全國。用李果加工成的嘉應子,早已海外知名。1980年以後,鄉鎮工業企業異軍突起,除傳統的服裝縫紉、食品加工、竹木加工、鑄造等行業外,發展了工藝美術、化工、機械等新的行業。特別是2000年後以馬洋工業園區、城峰工業集中區和塘前工業走廊為龍頭,工業企業在全縣各地開花,至2008年,全縣有工業企業1173家,其中產值在500萬以上的規模企業有61家,全縣工業年總產值為250317萬元,是1950年的22.04萬元的11357.4倍,是1978年1724.81萬元的145倍。
視頻
大樟溪畔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