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葉櫟(學名:Quercus griffithii Hook. f. et Thoms ex Miq.)是殼斗科,櫟屬落葉喬木,高可達25m,小枝初被灰黃色疏毛或絨毛,後漸脫落;葉片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頂端漸尖,葉緣具尖鋸齒,葉背密生灰白色星狀毛,支脈明顯,葉柄被灰褐色長絨毛;殼斗杯形,小苞片長卵狀三角形;堅果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果臍微突起。

大葉櫟是中性偏陽樹種,適生於士層深厚的酸性土壤。分布於印度、緬甸、斯里蘭卡,中國四川、貴州等省區也有栽培。其木材堅硬,供礦柱、車輛、地板等用材;樹皮、殼斗可提取栲膠。

目錄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25m。小枝初被灰黃色疏毛或絨毛,後漸脫落。[1]

葉片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10-20 (-30) cm,寬4-10cm,頂端短漸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窄楔形,葉緣具尖鋸齒,葉背密生灰白色星狀毛,有時脫落,沿中脈被長單毛,側脈每邊12-18條,直達齒端,葉背支脈明顯;葉柄長0.5-1cm,被灰褐色長絨毛。

殼斗杯形,包着堅果1/3-1/2,直徑1.2-1.5cm,小苞片長卵狀三角形。堅果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直徑0.8-1.2cm,高1.5-2cm;果臍微突起,直徑約6mm。

主要價值

經濟

大葉櫟木材結構稍粗,易加工,室外較易腐爛,宜作室內家具、用具等,兼可培育香菇;種實含澱粉40%,可供釀酒,釀酒後去單寧的糟粕及樹葉,均可作飼料;種子、殼斗及樹皮富含單寧,可提制栲膠。

自然

大葉櫟蔭芽力強,根深, 落葉層厚且易腐爛,具有減少地表徑流、改良土壤的作用,是營造水源林、水土保持林的好樹種。

生長環境

大葉櫟屬中性偏陽樹種,幼樹需蔭庇,大樹需充足陽光。適生於士層深厚的酸性土壤。對土壤肥力要求較低,一股荒山能生長成林。生於海拔700-2800m的森林中,常與峨眉栲、高山栲、光皮樺等混生。

分布範圍

大葉櫟分布於中國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省區。印度、緬甸、斯里蘭卡均有分布。

栽培技術

採種與種子處理

種熟後種實脫落期約1個月。採種時,可在樹下拾取種子,最好在樹上採集。因落地種子易遭鼠、鳥及蟲的危害,林內濕度大,種子易發芽或霉爛,需及時採集。宜選粒大、種實飽滿種子。隨采隨播或拌濕潤細沙貯藏。

育苗

播種育苗,宜選地勢平坦、排灌條件好的砂壤土作圃地,先深翻後整平、作床,作床前需施足基肥。春播需儘量早播,以免種子貯藏時間過長導致發芽和霉爛。播種前種子需處理。方法有二種:一是50-55%溫水浸種10分鐘,再置通風乾燥處稍晾乾,及時播種;二是將果實用水選後裝在竹籮內,置流水中浸泡3-4天,使充分吸水和悶死象鼻蟲後,再將種子與濕沙分層堆放,保持濕潤,約2周後陸續選出已露白芽的種子播種。條播,播種量200-300g/㎡,播後覆土厚3-4cm並蓋草。春播後約1個月種子發芽出土。為促進側根生長,出苗後1個月左右,用利鏟切斷主根,切後灌溉。1年生苗高30-50cm時出圃造林。裸根苗出圃時需修剪枝葉、包裝運輸上山造林。用裸根苗上山造林成活率較低。多用容器育苗,一般半年生苗高20-30cm時用於造林,可提高造林成活率,縮短「蹲苗期」。

種植

選擇造林地應按其適生環境的要求,選擇海拔8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貌類型,土壤最好為深厚、肥沃、濕潤的紅壤或赤紅壤。人工造林依培育目標、造林地立地條件確定造林密度。培育大徑材稀植,小徑材密植,作為工業原料林培育,用作纖維板材,考慮適當密植。營造純林的初植密度為2500-3000株/hm²,如營造與針葉樹種的混交林初植密度可適當減少。地清理和整地要儘量考慮減少水土流失和避免破壞生態環境,伐區剩餘物多、雜草生長茂盛時,需煉山清理,否則可推行免煉山造林,塊狀整地,植穴規格為40cm×40cm×30cm。大葉櫟喜光,但幼林期需適當庇蔭條件。在馬尾松、杉木或闊葉樹的疏林地,營造異齡混交林效果較好。裸根苗造林栽植時間選擇1-3月;造林前應修剪部分枝葉,適當深栽,壓實,使根系與土壤緊密接觸,減少水分蒸騰,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大葉櫟適應性強,幼苗生長快,在濕潤和鼠害較少的造林地可直播造林,塊狀整地,種植穴規格為40cm×40cm×30cm,每穴點播種子3-4粒,播後覆土厚約4cm,也可取得較好效果。

撫育管理

幼林撫育應持續2-3年,造林第1-2年每年撫育2次,第3年撫育1次,撫育主要是鏟草和施肥。撫育以剷除惡性雜草為主,除去上方遮蔭,但盛夏不宜全部鏟光,適當保留部分雜灌木作為側方遮蔭,有利幼林生長。早期施肥對促進大葉櫟生長有較大的作用。據對大葉櫟人工林幼林進行的施肥試驗的結果表明,1年生直播幼林施氮、磷、鉀復混肥的當年高生長比對照(未施肥)增加81%,比僅施氮的增加39%。用作纖維板材,大葉櫟第1次採伐年齡為8年左右,皆伐或留少量母樹,萌芽更新,以後每3-5年採伐1次。

病蟲防治

病害

干枝腫瘤病是大葉櫟林常見的一種病害,它在主幹和枝條上形成扁圓形木栓化的腫瘤,直徑1-6cm,腫瘤長後呈深褐色,質堅硬。嚴重時,徑、枝長滿瘤,影響林木生長。一般7-8年生時開始出現,9年生時林分的發病率可達40%,大葉櫟與馬尾松混交林的干枝腫瘤病發病率較低。

蟲害

大葉櫟主要害蟲有櫟褐天杜蛾、象鼻蟲、柞天牛等。在櫟褐天杜蛾蟲口密度大、幼蟲已分散活動時,用90%敵百蟲乳劑500倍液噴殺;用55℃溫水浸種10分鐘,或50%溫水中浸種15分鐘即可殺死象鼻蟲;在蛀孔內注入40%樂果乳劑500倍液1-2mL防治柞天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