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健康,是根據時代發展、社會需求與疾病譜的改變,提出的一種全局的理念。它圍繞着人的衣食住行以及人的生老病死,關注各類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和誤區,提倡自我健康管理,是在對生命全過程全面呵護的理念指導下提出來的。[1]

大健康

它追求的不僅是個體身體健康,還包含精神心理生理社會環境道德等方面的完全健康。提倡的不僅有科學的健康生活,更有正確的健康消費等。它的範疇涉及各類與健康相關的信息、產品和服務,也涉及到各類組織為了滿足社會的健康需求所採取的行動。

目錄

序:大健康產業

大健康產業區分可以通過人類生命周期按照"生、老、病、死"四個階段進行相關產業區分,以便於更容易區分大健康產業分布,還可以按照大健康業態進行區分,分別為"健康管理、醫療醫藥、康復智能、養老養生"四個維度來進行區分。[2]

生活細節關乎大健康

生活小細節關乎大健康,家家人人都需要的大健康,希望大健康理念普及進尋常百姓家,將健康掌握在自己手裡。

大健康理念的產生背景

21世紀是人類追求健康的世紀;21世紀是人人享有保健的新時代;21世紀,由發展經濟到關心自己的健康;21世紀人們最需要的是健康。健康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沒有健康的身心一切無從談起。

然而,當前我國居民亞健康狀況急需改正,其保健意識、保健行為有待加強,需要進一步宣傳科學的健身知識,反對邪教,崇尚文明,保健食品企業主體行為需進一步規範,鑑於醫藥保健品行業市場現狀,消費者急需科學的理論知識作正確的消費引導,同時我國社會保健服務機構與人才極其缺乏,面對"入世"競爭,民族保健行業、民族養生文化需要扶持與弘揚。可見,我國的健康事業狀況難以讓人樂觀,建構"大健康工程"乃勢所必然:

新醫改提倡預防為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明確提出"治未病"的醫療指導原則。進而促生了我國大健康產業的快速成熟。生命健康是個全程呵護的過程,面對現代病,事後對抗性治療往往為時已晚。

隨着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們在盡情享受現代文明成果的同時,文明病,即生活方式病正日益流行,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群越來越多。生活條件提高了,可食品安全和環境衛生問題卻層出不窮,生活質量反而不斷下降了。如今人們一些慢性病問題突出,不重視亞健康狀況,這已經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耗費大量的社會醫療資源和醫療費用,不少人也因病致貧。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巴封最近發表的研究成果認為,哺乳動物的壽命一般為生長期的5~7倍,如,牛生長期約6年,壽命約為30~42年。人類的生長期約20~25年,自然壽命應為100~175歲。但這樣的壽命人類並沒有實現。其原因是人類自身造成的,諸如不注意科學保健,科學飲食,優化環境等。樹立大健康觀念,主動從多方面注意人生,是保證身體健康,延年益壽之必需。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從過去不到50歲至今已達到73歲,但是很多人都處在帶病臥床或者是半臥床狀態,雖然生存但是生活質量低。

在不同歷史階段, 人們對健康認知、疾病預防重點也有所不同,健康內容不斷更新。比如美國,1875年~1925年是環境時代,特徵是天花免疫接種、外科消毒、公共衛生服務;1925年~1950年是醫藥時代,特徵是磺胺藥、青黴素、抗結核藥物的廣泛使用;1950年~1980年是生活方式時代,特徵是心臟外科手術、心臟移植、冠狀動脈搭橋;30年後,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這樣闡述和呼籲改革美國的醫藥衛生體制--"正是醫療領域過高的成本,構成了對我們經濟巨大的威脅。這是擺在我們家庭和企業面前的越來越高的障礙,是擺在聯邦政府面前的一顆棘手的定時炸彈,更是美國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美國二戰後經濟高速發展,孰料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富貴病也隨之而來,這種困擾至今仍在。發達國家將重點轉移到預防領域,就是為應對生活方式變化帶來的挑戰。脫離溫飽,全面向小康社會過渡的中國,也存在同樣的健康挑戰,亞健康人群增多、慢性病發病率上升、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等頻敲警鐘,促使政府提出"預防前移戰略"。

"世界大團結,人類大和諧。大健康事業是全人類一項共同責任,涉及到公平獲得基本權益和身心健康,及集體防範跨越國界的威脅,更關係到人類和平共處與協作共進。建設"世界健康組織聯盟",創造文明文化的力量,她必將在區域性和全球性大健康事業的可持續創新發展與友好協作中起到風向標的重要作用。"

國際一級ngo組織--聯合國世界健康組織聯盟

大健康理念提出的意義

大健康理念有助於提高民眾健康素養,接受科學的健康指導和正確的健康消費。

大健康就是緊緊圍繞着人們期望的核心,讓人們"生得優、活得長、不得病、少得病、病得晚、提高生命質量、走得安"。

倡導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是'治病',更是'治未病';消除亞健康、提高身體素質、減少痛苦,做好健康保障、健康管理、健康維護;幫助民眾從透支健康、對抗疾病的方式轉向呵護健康、預防疾病的新健康模式。

大健康戰略經驗與啟示

藥企進軍大健康,必須警惕以下四點:

1)前期調研:前期調研必不可少。王老吉原營銷團隊,每年都與多家市場研究公司合作,進行市場調研;雲南白藥營銷團隊則是團隊成員親身展開市場調研工作。

2)現金流:大健康嘗試不僅需要一定的進入成本,同時要做好一年甚至多年的持久戰準備,在中期投入和後期投入上的認識不足,從而導致現金流枯竭是企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3)產品:產品不要多,最好專注於某一個領域的一到兩個產品,進行尖端突破;產品所定位的細分市場進入時競爭並不強烈;產品的潛在市場要大,否則很難有大的作為。

4)營銷。對於藥企而言,大健康戰略的成功離不開強大的營銷團隊,擁有一支強大的營銷團隊是戰略轉型成功企業的共性,建議可以通過招聘人才自建,或者依靠專業營銷公司。

如何樹立大健康理念

樹立大健康理念體系,首先是需要建立起健康的價值觀,健康不只是個人最寶貴的財富,也是社會資產,維護健康更是一種社會責任;另外是健康的經濟觀,健康投資是回報最大的投資,把健康投資作為個人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健康投資作為提供公共產品、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發展的最直接增長點;再有是健康的社會觀,還有健康人文觀,健康體現了一種人文精神,更體現了文明進步的程度。

要從娃娃抓起來,完善大健康教育體系。把健康教育列入學校常規教育,讓健康知識走進課堂、走進教科書。積極開展社會健康教育,全民普及健康知識。充分體現健康教育的持續性,終生接受健康教育;更要充分體現科學性,傳播準確、先進的健康知識和信息。全民發展大健康,提升大健康理念。

轉變國民健康觀念,一方面需要政府正確引導,建立健全相關保障機制;另一方面,普及生命科學、樹立健康文明觀念,防病於未然才是上策,從事生命健康行業的企業在健康教育中也要一起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摺疊編輯本段首倡大健康大保健產業四大體系 以促進和改善人民健康為中心,提高全民健康期望壽命為使命,

建立大健康大保健理念體系:

這就需要人們建立起健康的價值觀。健康,是人生最寶貴的資產,而不只是個人的資產,也是社會的資產,維護健康是一種社會責任;這,還需人們要建立起健康的經濟觀,健康投資是回報最大的投資。把健康投資作為個人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健康投資作為提供公共產品、擴大內需、拉動發展的最直接增長點;這,也需要人們要建立起健康的社會觀,把全民健康作為社會發展的目標之一,構建健康型家庭、健康型社會;這,就更需要人們要建立起健康的人文觀,健康體現一種人文精神,體現了文明進步的程度。

普及大健康大保健教育體系:

要把健康教育列入學校常規教育,讓健康知識走進課堂,走進教科書;要積極開展社會健康教育,全民普及健康知識;還要充分體現它的持續性,使人終生能接受健康教育;更要充分體現它的科學性,傳播準確、先進的健康知識和信息。

發展大健康大保健產業體系:

發展以治療疾病及維護生命安全為目標的產業,如醫療設備、醫療衛生、製藥產業;發展以延緩衰老、防範疾病、維護生命健康為目標的產業,如保健品、功能食品、安全用水、健康飲品;發展與健康環境相關的產業,如環保產業、資源產業等。

完善大健康大保健服務體系:

不斷完善公共健康服務,營造全民參與、共同受益的公共衛生環境和生活環境;不斷完善健康保健專業服務,包括醫療預防、預警服務,健康專業體檢,社會健康與個性健康管理服務;不斷完善健康信息服務,包括健康文化、健康傳播。 發展大健康大保健產業和建立大健康大保健產業四大體系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人們生得優、活得長、病得晚、走得安。

大力發展大健康產業

21世紀將是一個大健康產業獲得極大發展的時代。為人們提供健康生活解決方案,這才是大健康產業最大的商機。

當下,大多數人的共識是醫藥事業將是二十一世紀的黃金行業。如果把整個大健康產業比做海上的一座冰山,那麼,治病救人的醫藥事業只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而治未病的保健事業尚且沉在水面下的部分大得更加驚人。國內的眾多醫藥企業雖然還沒有找到真正的突破之路,但大多已經開始反思,謀求轉型。

無疑,大健康產業是21世紀經濟的核心產業,是其他產業突破困局的催化劑;就像網絡對各行業的影響一樣巨大。日本等國已經將大健康產業列為重點投資對象,如果說美國靠軟件產業異軍突起的話,誰又能否認日本借大健康產業復興的野心呢?隨着人類基因圖譜的破譯,科技領先未必就是未來的大贏家,率先應用才能占儘先機,而拿來就用本來就是日本人最擅長的,其最大的優點就是速度快、成本低、獲利豐厚。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皮爾澤(Paul Zane Pilzer)在《財富第五波》(The New Wellness Revolution)一書中曾預言,健康產業將成為繼IT產業之後的全球"財富第五波",美國未來幾年健康產業年產值將達1萬億美元。而在中國,健康產業的規模也正在日益擴大。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7年1~10月,全國僅醫藥製造業的總產值就達到 5,073.80億元,同期增長25.87%.投資者也毫不掩飾對健康產業的關注與偏愛。2007年內,佳美口腔、九州通集團、藍韻醫療等一系列千萬美元甚至上億美元級別的投資均是明證。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07年前11個月中,僅針對生物/醫藥類的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額已經達到9.35億美元。

從健康消費需求和服務提供模式角度出發,健康產業可分為醫療性和非醫療性健康服務兩大類,並形成四大基本產業群體,即:以醫療服務機構為主體的醫療產業;以藥品、醫療器械以及其他醫療耗材產銷為主體的醫藥產業;以保健食品、健康產品產銷為主體的傳統保健品產業;以個性化健康檢測評估、諮詢服務、調理康復和保障促進等為主體的健康管理服務產業。醫療產業、醫藥產業對於消費者而言多是被動消費,偏重於治療;健康管理服務產業則是主動消費,偏重於預防;保健品產業介於二者之間。

2010年3月12日上午,在天津濱海高新區召開的"大健康"產業發展座談會上,科技部社發司生物醫藥處張兆豐副處長介紹了科技部推動"大健康"產業創新和發展的思路和舉措。"大健康"產業涵蓋的領域很廣,其產品領域包括醫藥產品、生物產品、化妝品、保健(功能)食品、綠色食品、器械以及與健康有關其它全部產品等,健康產業直接關係到人的生命與健康,大健康產業是21世紀的核心產業,科技部提出要發展"大健康"產業,積極創立大健康產業化基地,鼓勵和支持大健康產業的創新和科技進步。

藥品銷售企業集結大健康

做為一種醫改政策的應對之道和未來發展的立足根本,業內對大健康藥店的探索從來沒有停止過。

業內人士認為,現在隨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由治病為主轉向以防病為主,以預防保健為先。新型藥店不僅僅是在賣藥品,同時也在營造一個大健康的概念。在"為消費者健康服務"的定位上,藥店通過普及保健知識,讓老百姓學會根據自身情況正確選擇保健產品;不僅把日用品搬上藥店的櫃檯,而且還要把藥店打造成便民超市、健康超市。這種複合型的百貨藥店,比單純經營藥品的藥店將更具競爭力。這種藥店結合商超的方法,是藥店發展最為理想的出路,可以打開藥店所面臨的困局,使藥店走上良性的發展軌道。

業內專家強調,因經營理念和模式不同,藥店需要根據自身優勢和資源狀況來選擇大健康產品的組合或者主打項目。同時,隨着經營的深入,很多藥店也開始對大健康產品不斷細化。

然而今天,當曾經火熱的價格戰歸於平靜,"跑馬圈地"也不再被當作企業能力的象徵時;當眾多藥品零售企業遭遇了政策、市場等多重壓力,期望另闢蹊徑以柳暗花明時,"健康"再次被擺上了眾多藥店老總的案頭。他們摩拳擦掌,希望能借"大健康"為自己贏得一個美好的未來。

願景是美好的,可現實又如何呢?隨着競爭不斷加劇,許多藥店,尤其是原來的一些大型藥品超市藉助於自身的面積優勢,把產品線從疾病的治療拓展到疾病預防、保健養生、護膚美容等領域,服務也從單純的藥學服務拓展至眾多與健康相關的服務,如開設亞健康檢測中心、孕嬰館、美容美體館等。有業內人士人認為,這種"大健康"式的經營方式將成為藥店突破瓶頸的利器。近一段時間,"大健康"成了媒體熱議和業內追捧的對象,大有"樂觀一邊倒"的趨勢。

這些困惑也是每一個後來者必然要面對的問題,但解決方案也會出現在不斷的探索實踐中。

醫療、體檢機構建設大健康管理模式

分區管理:政府→街道辦事處→社區、企業→職工、醫院→病人的分區管理。

分層管理:非職業人員(老、幼、學生)、在職職工、專家領導的分層管理。

分類管理:臨床醫療、慢病控制、公共衛生、疾病預防、職業病防治的分類管理。

分項管理:治病、防病、宣教、醫保、服務、管理、科研等項的分項管理。

以其三級醫院為技術核心,覆蓋其他相關社區醫療機構。將行政管理和業務支持,集中在一個以企業為主體的服務框架內。

大健康管理模式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形成背景,同時,推進大健康管理模式的相關服務,為構建管理模式做出了貢獻,各方也從中獲得了收益。

大健康理念的推廣應用

專家建議設大健康部整合現有衛生醫保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勞動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王延中教授和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系單大聖博士指出,醫療保障和醫療服務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兩者相互依存,並與藥品生產流通、公共衛生等體系一起,共同為保障國民的健康負責。但是,在衛生服務管理(主要針對公立醫院)和醫療保障管理(主要針對醫保經辦機構)中,政事不分、管辦不分等問題突出,部門溝通協作不夠、監管體系難以有效運作。在衛生與醫療保障分散管理的體制下,由於部門分工不同,無論是醫保還是醫療服務提供,都有一定的片面性。醫保管理部門主要關注基金平衡和醫療費用控制,缺乏為國民健康負責的動力。這種對基金結餘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醫療保障的社保屬性,也偏離了醫療保障發展的正確方向。衛生行政部門則習慣於將衛生事業的發展與醫院的經濟收益等同,違背了衛生事業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的根本宗旨。

這些尖銳的矛盾和衝突。如何破解,依然是個難題。

從國際情況看,近些年來,主要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醫療保險制度對健康的促進,逐步將醫療保險發展為健康保障,目標逐漸從控制醫療費用轉移到改善居民健康。相應地,這要求形成保障全民健康的"大部門"體制,統籌管理衛生、醫療保障及有關的健康事務。

從管理學的角度看,分散管理的體制,客觀上導致了部門利益的分割,形成政出多門、相互掣肘的局面,曾導致"新醫改方案"遲遲不能出台,造成了效率損失。而各有關部門出台的政策又把本部門的權力和利益放在第一位考慮,往往偏離了醫療保障的目標。 同時由於部門權力利益的客觀存在,業務管理交叉關聯,在"各負其責"的名義下,很容易導致"攬權卸責"的後果,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導致業務部門及其下屬單位的尋租甚至腐敗。

我們認為,中國應借鑑發達國家的經驗,把國民健康保障提到戰略高度,在國家和地區層面建立一個高於部門層次的、常設的領導決策機構,以系統規劃和整體設計各項衛生服務和健康保障制度的改革。在時機成熟時,可考慮把目前"分頭管理"的衛生服務和醫療保障職能集中起來,組建統一負責衛生服務與醫保管理的健康部(或健康委員會)。

這實際上是把衛生和醫保等相關部門的分歧、衝突消化在一個全面負責百姓健康的大部門內部,是一種衛生領域的"大部制"。各業務部門仍保持相對獨立性,在"統一決策"下"各負其責",減少協調成本,提高決策效率。 一個部門統籌管理醫療保障和衛生服務後,也就理所當然成為統一負責國民健康的責任人,從而建立有效的問責機制。這有利於宏觀上統籌醫療服務供給和需求管理,平衡供需雙方的關係,同時運用自身的專業優勢,有效引導供需雙方的行為向着合理的方向發展。 在單一部門的技術支持下,醫療保障機構能夠根據成本低、高效益的原則干預衛生服務體系,同時引導醫療服務體系走適宜技術路線,統籌各方力量集中研究衛生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戰略,跟蹤國民健康狀況,研究重大衛生問題、優先領域、干預重點及預期效果。 在一個部門內部,還能夠打破醫療保障與衛生服務的分工局限,兩大體系密切協作,從制度上和政策上對醫療保障基金支付和醫療服務運行的諸多風險點實行全程控制,有效抑制醫療機構的不合理行為。 更為重要的是,在一個部門統管的格局下,醫療機構創收衝動和醫保基金約束醫療機構的矛盾在內部消化,從而能夠在滿足醫療服務需求和控制醫療費用之間實現有效的平衡。

需要指出的是,由一個大的部門統籌衛生服務與醫療保障管理,雖然具有體制優勢,但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縝密設計、漸進推進。既要着眼於解決當前突出問題,又要為過渡到目標模式創造有利條件。 由於目前把所有與衛生和醫保有關的職能劃歸到一個部門的難度較大,可考慮先建立一個由衛生、社保、財政、發改委、稅務等有關部門組成的領導協調機制。這是一個近期可行的方案。 目前國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在國家和省一級均成立了由多個部門組成的醫改領導小組,儘管該小組只是一種階段性工作機制,但由於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長期而艱巨,醫改領導小組應該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未來,在適當的時候,宜將國家和省的醫改領導小組機制常規化,將其職能改造為負責統籌協調本行政區與健康相關各類事務,形成一個統管百姓健康和福祉的大的部門或委員會。這是整合醫保和醫療衛生服務的長期目標。 實際上,該委員會的職能還可以往外拓展,包括公共衛生服務的財政籌資、組織和提供、醫療服務市場的監管、藥品和醫療器械-耗材市場的監管、醫療服務的籌資(三險一助)與付費制度(包括醫藥價格)的監管、國有醫療衛生資產管理等。

摺疊甲流收官專家建議推廣大健康模式

北京時間8月10日深夜,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宣布,全球進入"流感大流行後期",這意味着"正常監測顯示大多數國家的流感活動水平已恢復到季節性流感水平"。

甲型H1N1流感從去年4月由墨西哥爆發至今已1年零4月,世界衛生組織解除六級警戒,也意味着人類已經適應與甲流病毒共存。

"在大流行期間這一病毒沒有突變為某種更致命的形式。沒有出現對奧司他韋的廣泛耐藥性。"陳馮富珍稱,這一次,我們純屬運氣好。

但在與病毒經歷諸多鬥爭後,中國在公共衛生方面亦取得巨大進步。"甲流的防控,從衛生部和國家層面都比較開放,這與SARS防控形成了鮮明對比。"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管軼說。

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黃建始對此次甲型流感的防控表示認可,他說,此次對甲流的防控採取"外堵、內防"的手段,外堵,是在各機場設立檢疫處,極大地降低了病毒傳播的風險;內防,是在國內創造環境,改變公眾的行為,降低了甲流的傳染機會。

黃認為,這種大健康的模式不僅僅是應用在甲流的防控中,也需要推廣到我國醫療體系的各方面。

他提醒,中國目前有2億6千萬的慢性病患者,而且還以每年1000萬的速度增加,如果單純只是為了提供有病能醫的環境,那麼醫療系統光是看病就來不及。政府應該提供的是一個"維護、促進百姓健康"的醫療系統。

"任何流行性感冒都具有一定的危險,這就意味着不能忽視常態措施,公眾需要培養健康的習慣,進行流感疫苗接種、提高健康素養,不能僅僅以病毒、細菌作為防控的對象。"黃建始說。

接到世衛組織通報,中國衛生部表示,將會同相關部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研究進一步調整現行的甲流感防控措施,進一步修改完善相關應急預案。

人大代表建議制定國家大健康發展戰略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做客新華網,談大健康產業發展問題。在訪談中張伯禮表示,我們應該制定國家的大健康發展戰略。

張伯禮說,我們應該制定國家的大健康發展的戰略。大戰略裡面應該加強全民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同時健康的一些理念應該進入到學生課本里,要在各種媒體廣泛宣傳,讓大家知道只要改變生活方式就可以健康。同時在相關醫療衛生體制上,在一些醫藥工業部署上,甚至在一些健康產業的積極培育上下功夫,做出規劃。同時在醫療保險制度上也應該配合,這樣的話,如果全民族都有健康的生活理念,也是全民族文明程度的極大的提升,對我們國家來說也是功德無量的事。同時也可以培育一個大的健康新產業,這是靠高科技推動相關產業發展的。最近調查結果也可以看出,中藥保健品、中藥保健食品也在發展很快,同時包括藥妝方面基本都是加的中醫藥,對中藥的關注越來越高了。包括中藥的農藥,中藥的獸藥,培育這種大健康產業非常的重要。

藥企老總建議普及大健康教育並立法保障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天士力集團董事長閆希軍提出,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正日趨成為人們健康的一大隱患,應該普及大健康教育,提高國民素質。他希望,在未來國家通過立法等手段幫助百姓提高健康水平。

閆希軍認為:"到條件成熟了,我們國家就應該立法《中國全民健康法》。只要有法,不利於健康的因素就會有人管,比如餐館超量用油煮菜,比如將來在《全民健康法》裡面都會對哪些東西能吃有規定。我們的健康管理要從儘早謀劃,成為政府職能的一部分,然後全社會都來給予關注。我們企業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有人呼籲這個問題,然後我們有眾多的人一塊來呼籲,那就會引起國家的重視。因為我們現在是跟着疾病"跑",攔截疾病是對的,但是面對全世界都搞不好的問題,面對我們13億多人口的未來,我們怎麼管?我們就是要儘早從管理入手,把聚集到衛生部門的事情釋放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上。這就是要普及一種'大健康'教育,一個是要教科書上的學習,再一個是各系統都要去關注,比如現在的公司、工廠、公司的老闆只關心員工幹活,當員工有病了,動不了的話才去過問,再嚴重了就補助一點,但是補助解決不了問題。所以要把聚集起來的問題釋放到社會各個方面,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關注,所以我覺得要普及大健康教育。"

大健康理念助城市構築完善"大健康"格局

2009以來,遷安市掀起開展"健康唐山,幸福人民"行動,遷安被確定為該項行動全市試點單位後,遷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把此項行動作為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加快建設科學發展示範市的重要舉措,牢固樹立"大健康"理念,構築"大健康"格局,使廣大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遷安市不斷完善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投資6.5億元新建遷安市人民醫院。強化鎮鄉衛生院標準化建設,成為首批河北省標準化、規範化鎮鄉衛生院示範縣(市)。完成40所農村衛生室新建、改造任務,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進一步完善。本着有效合理利用醫療衛生資源、傾向高危人群的原則,探索建立了對45歲以上居民"一次體檢、一個檔案、一個計劃"的"三個一"管理模式,對體檢中檢出的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慢性疾病進行規範管理和免費干預,使廣大群眾受益匪淺。深入開展了健康教育"進家庭、進校園、進醫院、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機關"活動,群眾關注健康、重視健康的意識明顯增強。完善了全市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覆蓋率達到100%。加大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力度,常年堅持每天32個農產品樣品取樣檢測工作,市場取樣檢測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深入開展了鋼鐵企業燒結脫硫等攻堅行動,使遷安市環境面貌明顯改善。

持續深入的"健康遷安,幸福人民"行動,促進了遷安市醫療服務模式、群眾生活方式、群眾就醫觀念、群眾居住環境的極大轉變,"大健康"格局初步形成。

醫學界開始從傳統模式向大健康

模式轉變當今醫學界,單因單病的生物醫學傳統模式逐漸力不從心,已向多因多病的"生物-社會-心理-環境"大健康模式轉變,一個人的健康不是光靠醫生、藥品決定的,更需要自我管理,不能僅靠病有所醫。大健康模式應運而生。它研究的不是病因,而是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其核心是個人健康管理,科學地排除或減少健康危險因素,達到保護和促進健康的目的。

福建省政協委員、福建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院長林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構建和諧社會需要通過政府、醫療機構等的推動,幫助人們建立大健康的概念。"林玲表示,政府機構應該加大宣傳引導力度;醫療機構要把營造正確健康觀念的氛圍作為自己努力的目標,促進醫學從單純的生物醫學向社會、心理、醫學的多元方向轉變;公民個體要轉變觀念,促進自身的行為革命。

在2010年北京醫學大會上,金大鵬會長在大會報告中指出,醫改已經成為"世界性的難題",各國的醫藥衛生體制都面臨挑戰,都在進行相應的探索改革,目的都是力求達到公平與效率的更好結合及可持續發展。我們的衛生系統工作者要正確處理醫療與預防的關係,樹立"大健康"、"大衛生"、"大醫學"觀,做醫學模式轉變的實踐者和模範。隨着人們對健康的逐步關注,很多人已經認識到疾病預防是促進健康的有效手段,而疾病的預防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社會。現在預防醫學發展的一個重大變遷,就是向社會預防發展。事實早已證明,許多疾病只有通過廣泛的健康教育、公平合理的社會醫療保障制度以及社會多部門的合作等社會措施,才能達到減少疾病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保障人人健康的目的。金大鵬會長表示,今天的中國,今天的北京,同樣進入了生活方式的時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經成為威脅中國人民特別是北京市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如果不能真正扼制住影響國民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中的危險因素;如果醫學模式不能自覺地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如果我們的醫學衛生事業的發展不能樹立"大健康"、"大衛生"、"大醫學"觀;如果我們不知道、不借鑑、不汲取、不研究發達國家衛生事業發展中的問題,那麼,就一定會出現影響人民健康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且持續需要醫療服務的人群,將會像"井噴"一樣不斷快速增加,會給無數家庭、社會醫療保障系統帶來難以承受的巨大負擔。

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實施大健康戰略

一些發達國家開始關注"大健康",幾年前日本就提出並實施了'新健康開拓戰略',圍繞平衡健康醫學,加強國民健康管理與教育,該戰略第一項內容就是兒童健康,還包含女性健康、克服肥胖、減少癌症等九項內容。日本國民健康戰略,強調從娃娃抓起,包含未病先治的思想。

大健康時代背景下跨越健康數字鴻溝

隨着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居民疾病譜發生重大變化,國民疾病負擔日趨沉重,醫學本源已經回歸到預防為主、保障健康,新的服務模式不斷湧現,服務內容和服務邊界也在不斷擴展和延伸;與健康相關的多學科、多領域、多部門之間已經出現交叉與融合。一句話,大健康時代已經向我們走來。與此同時,為了實現醫療資源配置優化、縮小城鄉差距,以及全過程、無縫隙覆蓋服務,必須進行以數字化、網絡化為特徵的健康數據共享、健康信息共享,這也是大健康時代背景下跨越健康數字鴻溝的唯一選擇。這將大大推動各類健康網站的發展,有為民眾提供各類健康知識的分類信息網站,比如39健康網;有為民眾提供各類健康產品和服務在線訂購預約的電子商務網站,比如大健康超市網;為數更多的,則是各類健康機構和個人自己推銷的網站,在大健康理念的帶動下,這些網站必將得到整合。風頭正健的"雲計算"必將引領數字健康的未來,推動"天、地、人"的完美協同,終將構建出中國特色的全民健康保障體系和創新服務模式。

直銷在大健康產業的前景

中國人民大學健康管理學院院長 陳元平認為基於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健康水平以及醫療政策的改變,未來的健康產業發展更要關注生命全過程監控。隨着國家人口的年齡結構、健康水平以及醫療政策的改變,發展戰略也將隨之改變。行業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

首先,行業發展的內容發生變化。在新的醫療改革後,健康產業發展的重心轉向城市與農村並重,而我國居民的健康指標已經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因此,發展的內容會由單純的疾病診治轉向對生命健康的管理。

然後,國家對健康產業的投入加大,行業產值將急劇上升。按照國家相關計劃,到2020年,我國健康產業的產值要達到gdp的10%,產值約4萬億元,是目前的產值400億元的100倍,這是發展健康產業的最大優勢。

最後,健康產業優勢呈現更加明顯。一方面是市場大,從統計數據上看,我國亞健康人群超過7億人,60歲以上的老人超過1.53億,包括各類傳染病在內,每年醫院門診量超過30億人次,這樣的市場需求是相當大的;另一方面是研發成本低,一項統計顯示,我國新藥研發成本比歐美低40%-60%;同時,有高素質的人才作為保障,每年全國要培養近10萬從業人員,加上國際化程度加快、健康產業與全球產業鏈的對接,健康產業的發展條件在中國得天獨厚。

所以對於直銷行業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機遇。但是直銷企業的管理需要創新。在新醫改的影響下,直銷企業同樣面臨行業的洗牌。如果一個企業的產品沒有足夠的競爭力,就很有可能被淘汰掉,所以企業需要更加注重營銷團隊的建設,培養一支精幹高效的團隊。在矛盾重重的市場環境下,後會議營銷應運而生,它將給企業帶來新的機遇和空間。後會議營銷其實是在會議營銷基礎上,企業進一步保證自身產品質量,保證銷售過程中給顧客產生超值的銷售服務質量的營銷模式。在後會議營銷的過程中,有意增加事件營銷、知識營銷、服務營銷、體驗營銷和數據庫營銷的引導,通過傳媒指示、企業形象宣傳嚮導來引導消費者;同時,不斷提升售前、售後的服務層次。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