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柔吠陀
夜柔吠陀 |
中文名 :夜柔吠陀 |
夜柔吠陀梵名Yajur -veda ,巴利名同。印度古代经典"四吠陀"之一。又作耶柔吠陀、冶受吠陀、耶树薜陀、耶受毗陀、夜殊鞞陀。意译祠、祭祠、作明供施、祭祀智论。即有关祭祠(梵yajus )、祭司(梵adhvaryu )所唱之咒文及其注解等之集成。所传有二种:(一)黑夜柔吠陀(梵Kr!s!n!a -yajur-veda ),意指与梵书之区别不甚分明之吠陀。乃合糅吠陀之本文(赞歌、祭祠、咒词等)及梵书(吠陀之注书)所成,计四卷(或五卷、七卷、八卷)。(二)白夜柔吠陀(梵S/ukla -yajur-veda ),意指与梵书可以明白区分之吠陀。[1]
目录
简介
夜柔吠陀是印度古代《吠陀》文献中的一部,全名《夜柔吠陀本集》,是祭祀的书。"夜柔"的意思就是祭祀。有两种本子,篇幅大小不同。一是"黑"本,一是"白"本。"黑"本有经文,并附有说明;"白"本只有经文。"黑"本现有四派传本,"白"本现只有一派的两个传本。一般认为"白"本的年代比"黑"本晚。"白"本分为40章,有将近2,000节经文,包括诗和散文。诗多半从《梨俱吠陀》中摘出,作祷词用。散文是各种祭祀的经文的解说。"黑"本经文只有"白"本的前18章。一般认为第25章以后是晚出的部分。
吠陀介绍
意义
《吠陀》是印度最占的义献,在印度被视为圣典。《吠陀》是知识、学问的意思。吠陀有四部本集。继四部吠陀之后,还有《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以及一些经书。一般把它们看作吠陀本集的续编,是传授吠陀本集的各个派别编订的,都与"吠陀本集"有关。
组成
《吠陀》的四部本集是《梨俱吠陀本集》、《娑摩吠陀本集》、《夜柔吠陀本集》和《阿达婆吠陀本集》。《梨俱吠陀本集》又名《赞诵明论本集》,包括一千多首诗,被视为天书而加以尊敬。它的编订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比其他三部吠陀都早。
内容
其内容非常复杂,多半是赞颂火神阿耆尼、战神囚陀罗、苏摩酒、太阳神苏尔耶、晓天神邬霞、水神伐楼拿和死神阎摩的。此外,也有反映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以及祭祀、巫术的内容。《 摩吠陀本集》又名《歌咏明论本集》,包括1875节歌词。这些歌词,在祭祀时可配曲演唱,除99节外,其余大部分是从《梨俱吠陀》中摘抄而来,或内容大体相同。《夜柔吠陀本集》又名《祭祀明论本集》,有两种本子,即《白祭祀明论》(白论)和《黑祭祀明论》(黑论)。《白论》包括1975节经文,用诗体或散文体写成,系各种祭祀用文。《黑论》与《白论》内容大同小异,只是《黑论》比《白论》的经文少些。《阿达婆吠陀本集》又名《禳灾明论本集》,也是一部诗集,据说为古仙阿达婆所传,因此得名。全书共有诗731首,多系咒语,现存的传本分为20卷,前7卷是短诗,其余各卷有的是长诗,有的大部分是散文。从内容上看,有的内容狭隘,思想腐朽,但有不少诗与生活、生产有关,反映了人民同自然界斗争和战胜敌人的信心与决心,以及对生活的乐观精神等等。这四部本集各有用途,《梨俱吠陀本集》是诵者咏诵的,《娑摩吠陀本集》是歌者唱的,《夜柔吠陀本集》是行祭者口中念的,而《阿达婆吠陀本集》是祭祀的监督者们所必须精通的。因为这些吠陀是三十几百年以前一直到两千几百年以前的古书,所以人们通常称这些书中所表现的时代为"吠陀时代"。这四种本集虽然都是为社会实践和一定阶级利益而编订的,有其社会意义和社会目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的作用日益减少,专为祭祀用的《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也就成了过时的东西,而《梨俱吠陀》和《阿达婆吠陀》仍然放射着它们不朽的光彩。但这四部吠陀都是很重要的社会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