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柔吠陀
夜柔吠陀 |
中文名 :夜柔吠陀 |
夜柔吠陀梵名Yajur -veda ,巴利名同。印度古代經典"四吠陀"之一。又作耶柔吠陀、冶受吠陀、耶樹薜陀、耶受毗陀、夜殊鞞陀。意譯祠、祭祠、作明供施、祭祀智論。即有關祭祠(梵yajus )、祭司(梵adhvaryu )所唱之咒文及其註解等之集成。所傳有二種:(一)黑夜柔吠陀(梵Kr!s!n!a -yajur-veda ),意指與梵書之區別不甚分明之吠陀。乃合糅吠陀之本文(讚歌、祭祠、咒詞等)及梵書(吠陀之注書)所成,計四卷(或五卷、七卷、八卷)。(二)白夜柔吠陀(梵S/ukla -yajur-veda ),意指與梵書可以明白區分之吠陀。[1]
目錄
簡介
夜柔吠陀是印度古代《吠陀》文獻中的一部,全名《夜柔吠陀本集》,是祭祀的書。"夜柔"的意思就是祭祀。有兩種本子,篇幅大小不同。一是"黑"本,一是"白"本。"黑"本有經文,並附有說明;"白"本只有經文。"黑"本現有四派傳本,"白"本現只有一派的兩個傳本。一般認為"白"本的年代比"黑"本晚。"白"本分為40章,有將近2,000節經文,包括詩和散文。詩多半從《梨俱吠陀》中摘出,作禱詞用。散文是各種祭祀的經文的解說。"黑"本經文只有"白"本的前18章。一般認為第25章以後是晚出的部分。
吠陀介紹
意義
《吠陀》是印度最占的義獻,在印度被視為聖典。《吠陀》是知識、學問的意思。吠陀有四部本集。繼四部吠陀之後,還有《梵書》、《森林書》、《奧義書》以及一些經書。一般把它們看作吠陀本集的續編,是傳授吠陀本集的各個派別編訂的,都與"吠陀本集"有關。
組成
《吠陀》的四部本集是《梨俱吠陀本集》、《娑摩吠陀本集》、《夜柔吠陀本集》和《阿達婆吠陀本集》。《梨俱吠陀本集》又名《贊誦明論本集》,包括一千多首詩,被視為天書而加以尊敬。它的編訂年代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比其他三部吠陀都早。
內容
其內容非常複雜,多半是讚頌火神阿耆尼、戰神囚陀羅、蘇摩酒、太陽神蘇爾耶、曉天神鄔霞、水神伐樓拿和死神閻摩的。此外,也有反映自然界和現實生活以及祭祀、巫術的內容。《 摩吠陀本集》又名《歌詠明論本集》,包括1875節歌詞。這些歌詞,在祭祀時可配曲演唱,除99節外,其餘大部分是從《梨俱吠陀》中摘抄而來,或內容大體相同。《夜柔吠陀本集》又名《祭祀明論本集》,有兩種本子,即《白祭祀明論》(白論)和《黑祭祀明論》(黑論)。《白論》包括1975節經文,用詩體或散文體寫成,系各種祭祀用文。《黑論》與《白論》內容大同小異,只是《黑論》比《白論》的經文少些。《阿達婆吠陀本集》又名《禳災明論本集》,也是一部詩集,據說為古仙阿達婆所傳,因此得名。全書共有詩731首,多系咒語,現存的傳本分為20卷,前7卷是短詩,其餘各卷有的是長詩,有的大部分是散文。從內容上看,有的內容狹隘,思想腐朽,但有不少詩與生活、生產有關,反映了人民同自然界鬥爭和戰勝敵人的信心與決心,以及對生活的樂觀精神等等。這四部本集各有用途,《梨俱吠陀本集》是誦者詠誦的,《娑摩吠陀本集》是歌者唱的,《夜柔吠陀本集》是行祭者口中念的,而《阿達婆吠陀本集》是祭祀的監督者們所必須精通的。因為這些吠陀是三十幾百年以前一直到兩千幾百年以前的古書,所以人們通常稱這些書中所表現的時代為"吠陀時代"。這四種本集雖然都是為社會實踐和一定階級利益而編訂的,有其社會意義和社會目的,但隨着社會的發展,祭祀的作用日益減少,專為祭祀用的《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也就成了過時的東西,而《梨俱吠陀》和《阿達婆吠陀》仍然放射着它們不朽的光彩。但這四部吠陀都是很重要的社會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