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花山蚂蝗
紫藤小槐花,中药名。别名:细风带、山角豆、红掌草。细风带、山角豆、红掌草、山豆根、烂豆树、大红袍、山蚂蟥、粘身草、 胃痛草、吊马花、紫藤小槐花、野黄豆
为豆科植物饿蚂蝗DesmodiummultiflorumDC.的全株。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活血止痛,解毒消肿之功效。
常用于脘腹疼痛,小儿疳积,妇女干血痨,腰扭伤,创伤,尿道炎,腮腺炎,毒蛇咬伤。
目录
形态特征
饿蚂蝗,又名多花山蚂蝗。
直立灌木,高1-2米。多分枝,幼枝具棱角,密被淡黄色至白色柔毛,老时渐变无毛。
叶为羽状三出复叶,小叶3;托叶狭卵形至卵形,长4-11毫米,宽1.5-2.5毫米;叶柄长1.5-4厘米,密被绒毛;
小叶近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顶生小叶长5-10厘米,宽3-6厘米,侧生小叶较小,先端钝或急尖,
具硬细尖,基部楔形、钝或稀为圆形,上面几无毛,干时常呈黑色,下面多少灰白,
被贴伏或伸展丝状毛,中脉尤密,侧脉每边6-8条,直达叶缘,明显;小托叶狭三角形,长1-3毫米,宽0.3-0.8毫米;小叶柄长约2毫米,被绒毛。
花序顶生或腋生,顶生者多为圆锥花序,腋生者为总状花序长可达18厘米;
总花梗密被向上丝状毛和小钩状毛;花常2朵生于每节上;苞片披针形,长约1厘米,
被毛;花梗长约5毫米,结果时稍增长,被直毛和钩状毛;花萼长约4.5毫米,密被钩状毛,
裂片三角形,与萼筒等长;花冠紫色,旗瓣椭圆形、宽椭圆形至倒卵形,长8-11毫米,
翼瓣狭椭圆形,微弯曲,长8-14毫米,具瓣柄,龙骨瓣长7-10毫米,具长瓣柄;雄蕊单体,
长6-7毫米;雌蕊长约9毫米,子房线形,被贴伏柔毛。
荚果长15-24毫米,腹缝线近直或微波状,背缝线圆齿状,有荚节4-7,荚节倒卵形,
长3-4毫米,宽约3毫米。密被贴伏褐色丝状毛。花期7-9月,果期8-10月。[1]
植物种属
豆科植物饿蚂蝗。
分布区域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600-2300m的山坡草地或林缘。
医药价值
功能:活血止痛,解毒消肿。
主治:脘腹疼痛,小儿疳积,妇女干血痨,腰扭伤,创伤,尿道炎,腮腺炎,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取汁涂。
相关论述:
1、《贵州草药》:“补虚弱,活血,镇痛。”
2、《广西中草药》:“消食止痛,解蛇毒。治胃痛,小儿疳积,毒蛇咬伤。”
3、《福建药物志》:“清热利尿,解毒消肿,消食破积。治胃痛,小儿疳积,中暑,尿道炎,腮腺炎,淋巴腺炎,毒蛇咬伤。”
临床应用:治疗胃脘腹痛,小儿消化不良,中暑,尿道炎,腮腺炎,淋巴腺炎和虫蛇咬伤等。
相关配伍:治小儿疳积:饿蚂蝗30g,和猪肉炖汤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或鲜用。
药材性状:
茎枝圆柱形,直径约3mm,表面具纵棱。可见三出复叶,顶端小叶较大,长5.5-9cm,宽3.5-5cm,
椭圆状倒卵形,先端钝或急尖,具硬尖,基部楔形,全缘,枯绿色,下表面具柔毛,质脆。
有时可见总状花序或荚果,荚果长1.5-2.4cm,腹缝线具缢缩,背缝线深波状,有4-7节,
表面密被褐色绢状毛。气微,具豆腥气。[2]
二、
【出处】《中国药植提要》
【拼音名】è Mǎ Huánɡ
【别名】红掌草(《峨嵋药植》),山豆根、烂玉树、大红袍(《贵州草药》),山蚂蝗、粘身草(《广西中草药》)。
【来源】为豆科植物饿蚂蝗的全株。
【原形态】灌木。茎高1~2米,具棱角,疏被柔毛。3出复叶,小叶椭圆状倒卵形,
顶端小叶长5.5~9厘米,阔3.5~5.4厘米,两侧较小,先端钝或急尖,具硬尖,基部楔形,
钝,上面几无毛,下面脉网上被紧贴的柔毛;叶柄长1.5~4厘米;托叶小,钻形。
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长达16厘米;苞片披针形,被缘毛,脱落,长1厘米;
花梗长约5毫米;花紫色,长10毫米;萼长约4.5毫米,萼齿5,三角形,急尖,
与萼筒等长:花冠蝶形,旗瓣圆形至长椭圆形,翼瓣贴生于龙骨瓣上;雄蕊10;
子房线形。腹背缝线被绢状毛。荚果长15~24毫米,密被褐色紧贴的绢状毛,
腹缝线缢缩,背缝线圆牙齿状;节4~7,长3毫米,阔2.5毫米。花期7~9月。
【生境分布】生长在山坡草地或林边。分布广西、贵州、云南、福建、台湾等地。
【性味】
①《贵州草药》:"性凉,味苦。"
②《广西中草药》:"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补虚,活血,止痛。治胃痛,小儿疳积,妇女干血痨。
①《峨嵋药植》:"清热发表。"
②《贵州草药》:"补虚弱,活血,截疟,镇痛。"
③《广西中草药》:"消食止痛,解蛇毒。治胃痛,小儿疳积,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附方】
①治腹痛:山豆根种子一分,研末服;或用根五钱,煎水服。(《贵州草药》)
②治妇女干血痨:山豆根的根一两。第一剂煎酒服,第二剂炖肉吃。(《贵州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