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均衡
中文名
外部均衡
目錄
簡介
用料
做法
簡介
在特定的時間段內衡量一國對所有其他國家的交易支付。如果其 貨幣的流入大於流出, 國際收支是正值。此類交易產生於 經常項目, 金融賬戶或者 資本項目。外部均衡被視作一國相關價值的另一個 經濟指標,包括 貿易餘額, 境外投資和外方投資。
用料
外部均衡的調節機制與政策效應分析
當一國國際 收入等於國際支出時,稱為 國際收支平衡一國 國際收支的狀況主要取決於該國進 出口貿易和 資本流入流出狀況。 當一國 國際收支處於不平衡狀態時, 市場機制可以進行某種程度的調節,但這種調節的力度有限,特別是在 固定匯率制度下。 政府作為 宏觀經濟的管理者,在很多情況下要實施不同的 宏觀經濟政策以彌補市場對 國際收支平衡調節力度的不足。但是在不同的 匯率制度下,其所實施的不同的 宏觀經濟政策收到的效果也不同。下面分別分析在 浮動匯率制度和 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 國際收支平衡的調節機制與政策效應。
浮動匯率制度下的國際收支平衡的調節機制與政策效應
在 浮動匯率制度下,由於匯率是隨着市場變化自動調節的,因此,無論 國際收支是處在 順差還是 逆差狀態,市場機制都會自動對國際收支進行調節。由 曲線LM和曲線ISo的交點Eo決定了初始的 均衡產出為Yo, 均衡利率為io。均衡點位於 國際收支平衡曲線BP的左上方,說明出現 國際收支順差。
在 浮動匯率的情況下,如果 國際收支是順差, 本幣 價格(即 匯率)就會提高。 本幣 價格提高,又會引起 出口減少進口增多,ISo 曲線會向左移。由於這一點, 經常項目這一塊的 順差會減少或 逆差增加。要實現 國際收支均衡,就要使 資本項目中的 外資流入增加,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提高國內利率水平,這樣BPo 曲線不斷上移。當 順差不斷縮小時,均衡點和BP 曲線之間的垂直距離不斷接近直到最後這一距離消失。這時新的均衡點出現,亦即是IS1、LM、BP1三條 曲線交於E1。在這一點上, 貨幣和產品市場以及 國際收支實現均衡。均衡點Eo處於 國際收支平衡曲線BPo的右下方,這表明該國 經濟出現了 國際收支逆差
國際收支逆差會使 匯率下降,從而 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國際收支狀況改善,IS 曲線向右上方移動;出口增加, 順差增加或逆差減少。由此,達到 國際收支平衡的利率水平會下降,BPo向右下方移動。 曲線移動使均衡點靠近 國際收支均衡曲線。這個過程繼續進行下去,ISo 曲線移至IS1,BPo曲線移至BP1, 國際收支平衡實現,新的均衡產生,新的均衡點為E1。
在 浮動匯率制度下, 市場機制發揮着自身的正面作用,有效地進行着自動調節,使 國民經濟增長的同時又使 國際收支不斷保持平衡。但在有些情況下,如 經濟過冷或過熱, 政府也會運用 宏觀經濟政策來加以主動調節,以使 國民經濟按合理的速度發展。 政府採取的主要政策有 財政政策或 貨幣政策,這兩種政策的作用過程,都會引起 利率的變動,從而使得BPo 曲線產生上下移動,其作用的效果要比 封閉經濟中的情況複雜一些。如果設定 政府無論是採取 財政政策還是 貨幣政策,都是為了使 國民經濟進一步增長,那麼,在 浮動匯率下,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所呈現的效果則大相徑庭。[1]
參考文獻
- ↑ 央行行長易綱:把握好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堅持市場化人民幣匯率制度,百度,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