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紀事
《夏日紀事》(Chronique d'un été) 是1961年的法國紀錄片,由人類學家及導演尚·胡許及社會學家埃德加·莫蘭共同拍攝,而來自魁北克的攝影指導米歇爾·布洛爾特則負責技術及美學部份。
電影由胡許和莫蘭的討論展開,他們談論面對鏡頭可否保持真誠,然後電影介紹不同的人,由導演帶領討論法國社會和草根階層的幸福等議題。電影結尾,導演向他們展示這些片段,並跟他們討論這部電影到底有多真實。
這部電影在法國巴黎和聖特羅佩拍攝,胡許以導頻音將16釐米攝影機連接電晶體Nagra III錄音座的原型,以錄製聲畫同步的影像。
後世視《夏日紀事》為結構創新的實驗電影,亦是真實電影和直接電影的例子 。「真實電影」正是由本片導演胡許所提倡,突出了電影及其背景脈絡的連結。
在2014年 《視與聽》的民意調查,《夏日紀事》獲影評人選為歷年最佳電影第六位。[1]
目錄
劇情簡介
《夏日紀事》的簡介通常都將「你快樂嗎」當作影片的主要內容,但導演們讓觀眾看得到,這種街頭訪問未算成功,於是影片慢慢從簡短的路人訪問,變成於室內跟個別人物作較深入的訪談。主要問這些訪問的導演,多數是Morin,訪問對象有畫家夫妻、二十歲男學生Pierre、車廠工人Angelo、意大利女子Marilu Parolini等,另有兩位非洲黑人。能隱約猜到,他們其實是Morin圈子的人,黑人則由Rouch帶來。影片最初想以陌生人勾勒社會現況的企圖,慢慢變成同聲同氣的私人告白。
宣傳上映
《夏日紀事》上映時,刻意用「真實電影」這名稱做宣傳手段,但此標籤出奇地成為一種被視作客觀、能與美國「直接電影」抗衡的紀錄片派系,將兩者混淆為一的人也不少。「直接電影」頗在乎「牆上的蒼蠅」的概念,要攝影機不干預、不挑起事件,部分「真實電影」的支持者也擁戴這種手法。從《夏》片中,筆者看不到導演們想奠定一種紀錄片拍法,影片予人的印象是客觀或真實並非唾手可得,既然同一段受訪片段,有人覺得真,有人覺得假,就不如放鬆一點看,有什麼看什麼。熟人的告白,可觀度不一定比路人甲乙丙低。
參考文獻
- ↑ Silent film tops documentary poll. BBC News. [1 August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