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維安城牆
塞維安城牆(拉丁語:Murus Servii Tullii)是羅馬的一道城牆,塞維安城牆用大塊凝灰岩砌築,城牆高達10米,底寬3.6米,長11公里[1] ,據信有16個大門,其中許多只在著作中提到。
目錄
介紹
塞維安城牆據說得名於第六位羅馬國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雖然它的輪廓可能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但是目前現存的城牆很可能是建於羅馬共和國後期,公元前4世紀。
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羅馬人憑藉塞維安城牆擊退了穿越阿爾卑斯山入侵意大利的漢尼拔。
在羅馬共和國末期和羅馬帝國早期,城牆一直存在,這時,羅馬城市早已擴展到塞維安城牆以外。奧古斯都將羅馬城分為14個區,其中第二,三,四,六,八,十,十一區位於塞維安城牆以內,其他各區位於塞維安城牆以外。
在共和國和帝國時期,羅馬受到其不斷擴張的軍事實力的保障,城牆變成不必要的。隨着城市的不斷發展和繁榮,在帝國的前三個世紀,基本上是無城牆的。然而,到3世紀日耳曼部落沿邊境入侵時,皇帝奧勒良修築了規模較大的奧勒良城牆來保護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