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塞爾維亞人又稱塞爾維亞族,主要分布於塞爾維亞。另有少數分布在黑山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和馬其頓等前南斯拉夫加盟國。塞爾維亞人在羅馬尼亞和匈牙利具有官方承認的少數民族地位,另外塞爾維亞族也大量散居於西歐和北美。 [1]

目錄

農業工業

塞爾維亞人的傳統經濟以種植業為主,主要生產小麥、玉米、甜菜、葡萄、麻類。礦產有銅、鉛、鋅、褐煤和石油。工業以有色金屬開採和冶煉、 機械、化學、紡織和食品加工為主。

主要分布

歐洲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人口占多數的民族之一。有814萬人(1981),占全國人口的36.3%,主要分布在塞爾維亞共和國(618萬人),其次分布在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132萬人)、克羅地亞(53萬人)等共和國。屬歐羅巴人種巴爾幹類型。 使用塞爾維亞語,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分為3種基本方言:什托卡夫方言、卡伊卡夫方言和查卡夫方言,以什托卡夫方言作為標準語的基礎。有用西里爾字母拼寫的文字。信教者多為東正教徒。 另約有20萬塞爾維亞人散居在羅馬尼亞、匈牙利及美國等國。 [2]

民族歷史

7世紀前半葉,塞爾維亞人的祖先居住在塞爾維亞地區,部分同已被塞爾維亞化的當地居民塞爾維亞人族群和塞爾維亞族群發生混合。12世紀建立統一的封建國家。杜尚王朝時期(1331~1355)達鼎盛。1459年塞爾維亞被土耳其人占領後,長期遭受外國的統治,經濟文化發展受到阻礙,落後的宗法氏族制度殘餘長期存在。直到18世紀末期,近代化才開始得到發展。1804年第一次農民起義標誌着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為重建國家奠定了基礎。1815年第二次起義後,塞爾維亞獲得了自治權;1877~1878年俄土戰爭後獲得獨立。從19世紀後半葉開始,加速了塞爾維亞民族的聚合過程。在1912~1913年巴爾幹戰爭中,塞爾維亞是戰勝國之一,並從土耳其的統治下獲得解放。1914年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刺殺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發動進攻,開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奧匈帝國崩潰,塞爾維亞人和其他南部斯拉夫人聯合成立了統一的國家,即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 伏伊伏丁那自治省的塞爾維亞人情況有些特殊。斯拉夫人於7世紀來到這裡定居,從10世紀起到1918年受匈牙利人和奧地利人統治。自土耳其人侵占塞爾維亞後,又有許多塞爾維亞人移居該地。他們為民族解放進行了長期的鬥爭。奧匈帝國崩潰後,伏伊伏丁那同塞爾維亞聯合,實現了民族統一。1941年4月德國法西斯入侵,同年7月,塞爾維亞人民在南斯拉夫共產黨的領導下舉行抗擊法西斯侵略者的武裝起義。1945年11月建立共和國,成為南斯拉夫聯邦共同體中平等的成員。同時,塞爾維亞人民議會按照居民的意願,根據民族成分及其文化和歷史發展的特點,確認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實行區域自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