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塘角天主堂坐落於地理位置較優勢的常熟服裝城東、崑承湖景觀區北側之三環路以內,現屬市區範圍。常熟塘角天主堂,原名「塘角聖心堂」,為戈莊「若瑟堂」之分堂,始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原占地面積有十餘畝。

教堂初建時為縱列一大間,後增造了兩旁披屋成十字形,又添建鐘樓一座,始初具規模。1920年末,唐卓中神父擴建教堂綜合大樓一棟,供當地教會活動所需之用。

目錄

教堂歷史

1930年前後,趙石敬神父服務塘角堂天主堂期間,創辦了養真小學(初級小學),並親自任校長,另聘太倉男教友龔先生任教。學校設一至四年級複式班,學生40多人,其中近半數是教友子女,少數為堂區內的漁民子女,膳宿在校,抗戰爆發後停辦。在抗戰時期,綜合大樓被日軍焚毀,僅存教堂。抗戰勝利後,由陳秋棠神父重建綜合樓。

1949年,蘇州、吳縣、崑山、太倉、常熟等五縣市從上海教區劃出,建立蘇州教區。蘇州教區成立後,常熟成為總鐸區,常熟總鐸區轄下的塘角堂區由趙石敬神父擔任牧靈工作,服務約1500名堂區教友。同年解放後至60年代初,教堂被改作花溪小學。直至「文革」期間,教堂被徹底拆除,教堂原址用作學校操場,僅存神父樓小洋房一座,改為教師辦公用房。

自落實民族宗教政策起至本世紀初,在張振華神父、薛建剛神父及教友的多年共同努力下,在常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花溪小學遷出,塘角天主堂重建方案得以落實。2002年由薛建剛神父着手經辦重建工作,並正式破土動工,總投入資金近700多萬元(其中100餘萬元為教友奉獻)。新建成的教堂於2003年竣工,同年11月22日舉行隆重的開堂祝聖典禮,由時任教區長徐宏根神父主持了祝聖典禮,同時命名為「耶穌君王堂」。

新建教堂

新建的塘角天主堂,總占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其中主堂建築面積1100多平方米,可容納800餘名教友參禮;神父樓、修女樓各一幢以及輔房1000多平方米,綠化面積近千平方米。新堂不再是原有的磚木結構,改為尖塔高聳的哥特式建築設計,全長41米,寬20米,兩翼最寬處30米,大堂高18.2米,鐘樓最高處近42.5米。外部結構採用紅磚外牆貼面,配以白色窗套、白色鑲邊、白色立柱裝飾,屋頂鋪設紅色琉璃瓦:拱形的窗戶、主體牆上的圓形花窗,其上均鑲嵌花色圖案玻璃;高大的石柱拱門,輔以石板鋪就的教堂廣場,使整座建築造型莊嚴挺拔,色調清麗典雅,在周邊農村風貌的民宅映襯下鮮艷奪目,成為地標性建築。教堂內空間寬敞、明亮,羅馬柱、拱形頂,兩邊牆壁設有十四處浮雕苦路聖像,整個教堂布局神聖、肅穆,引人舉心向上。該堂前身距今已有百餘年歷史,對常熟乃至蘇州一帶的教會發展史有着深遠的影響,是目前常熟最大的一座教堂,同時,也是常熟堂區重大節日和各種教會活動之中心。

2019年3月,由徐麒方神父經辦改建了聖母庭院,高達6.8米的背景牆為整個庭園的中心,頂端設有十字架,美輪美奐的漢白玉聖母雕像擺放在背景牆中,聖母雕像上方飾有聖母標記、左右是兩位吹號筒的天神及天主經、聖母經,並增設以兩條十字形道為朝聖道,周邊以綠化草坪相托,朝聖道進口處左側設漢白玉耶穌善牧的雕塑,耶穌懷抱一隻小羊,身邊環繞着九隻小羊,意為耶穌基督是普世教會的善牧。右側南端設漢白玉小德肋撒雕塑像,與耶穌善牧雕塑遙相呼應。庭園中保留下來的一口明代古井和一棵百年古樹見證了教會的發展,以及歷代主教、神父們的共同努力與辛勤耕耘,他們的功德將永遠銘記在後人心中。傳承歷史,責在今日,功在千秋,均在沉澱的歷史中得到佐證。

哥特式風格

哥特式建築的風格是多種傳統的風格融合而成,飛扶壁[1]是哥特大教堂革命性的建築技術之一,使教堂擺脫厚重的牆壁也能高聳入雲,讓教堂的高頂的重量通過飛扶壁而傳遞到地面,使得大面積的玫瑰窗[2]可以在牆壁上出現,牆壁的承重減輕,大教堂整體也更加堅固。飛扶壁上也滿是精美的雕刻,中世紀的工匠們內心最在乎的是,讓上帝看見他們的用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