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基督教青年會

基督教青年會是全球性基督教青年社會服務團體,已具有170 多年的歷史。中國基督教青年會創建於1895年,並存在至今,其努力目標是發揚基督精神,團結青年同志,養成完美人格,建設完美社會。不但注意個人的靈德,而且還看重體、智、群三方面的提練。

中國基督教青年會作為以基督教為根基的社會團體,在中國這個自古以來就敬重老成和經驗的國家裡,創造了一個以青年為主題的運動。在國家和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為青年人在努力完善自身的同時積極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提供了廣泛的成長和發展的空間。

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亦稱基督宗教。公元1世紀,發源於羅馬的巴勒斯坦[1](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穌基督的誕生、傳道、死亡與復活。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較小教派。

基督教信仰以耶穌基督為中心,以聖經為藍本,核心思想是福音[2],即上帝耶穌基督的救恩,充分彰顯了上帝對全人類和整個宇宙舍己無私的大愛。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目錄

發展歷程

基督教青年會(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簡稱Y.M.C.A.,1844年6月6日由英國商人喬治威廉創立於英國倫敦,希望通過堅定信仰和推動社會服務活動來改善青年人精神生活和社會文化環境,現已蓬勃發展於世界各地,在約110個國家有青年會組織,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

青年會活動1851年傳到美國後,逐漸從單純以宗教活動為號召的青年職工團體,發展成以「德、智、體、群」四育為宗旨的社會活動機構。首先將四育思想完整提出並定為宗旨的是紐約基督教青年會,1866年總幹事麥克班尼(Robert R.McBurney)正式將四育定為宗旨-「青年會之內容為德育、體育、智育、群育(spiritual,mental,physical,social)諸部。蓋所以求完人之幸福,使身、心、靈俱臻理想之發達也」。1854年,美國和加拿大聯合成 立了「基督教青年會北美協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Y.M.C.A. in U.S.A. and Canada)。1855年,歐美各國青年會在巴黎舉行第一次國際會議,組成「基督教青年會世界協會」(World Alliance of the 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Society),1878年並存在至今,20世紀後,青年會逐漸從對個別青年施加影響,擴大成為對整個社會推行改良主義、參與政治活動和社會活動的基督教的外圍團體了。

青年會主要分以職業青年為主的城市青年會和以學生為主的學校青年會兩部分。中國最早建立的是學校青年會,1885年由傳教士施美志和畢海瀾分別成立於福州英華書院和河北通州潞河書院,當時彼此並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也沒有專職的青年會幹事。1888年北美協會應在華傳教團體和個人的請求,派魏夏德針對東方國家對青年會的需要,以及北美協會能提供的幫助在中國、印度、日本等國進行了長達4年的實地考察。魏夏德對「國外傳教運動」極感興趣,希望青年會能發展到「傳教區域」,終於在1886年的美國諾斯菲爾德大會上決定在所有傳教地區開展青年會工作。在華傳教士認為教會大學在20世紀「對於中國的貢獻,當不亞於19世紀中大西洋沿岸各大學對於美國的貢獻」的觀點對他非常鼓舞。1890年在華外國傳教士在上海舉行第二次全國大會,魏夏德報告了青年會事工,大會決議向北美協會請求派人到中國來組織青年會,魏夏德也「確信北美協會應負協助中國各地建議學生青年會之責任。」1895年10月5日,北美協會派遣生長在中國、並為學生海外傳教運動工作過5年的來會理到中國,成為第一名青年會幹事。

1896年北美協會總幹事和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世界學盟)發起人兼總幹事穆德第一次來中國,訪問了所有高等教育機關,「使中國學生確實知道加入世界基督教學生團體的利益。」在他來華之前,學校青年會只有5個,他訪問鼓勵後增加了22個。1896年11月3日至5日,穆德召集27個學校青年會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大會,組成「中國學塾基督幼徒會」,形成了青年會全國組織,隨即以團體會員參加世界學盟。

1898年,北美協會續派格林、路義思、巴樂滿來華。1899年,又續派蘇君來華組成了北美協會中國幹事部。1899年5月,在上海召開第二次全國大會。

1900年1月6日,路義思在曹錫賡幫助下,為職業青年創辦了第一個城市青年會-上海青年會。1901年宋愚溪加入天津青年會,他們是最早為青年會服務的中國人。

中國基督教青年會是世界基督教青年協會和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的團體會員,與世界基督教團體保持聯繫也是中國青年會全國協會的基本任務。1899年,福州神學院教授陳敏望出席美國諾思菲爾德及威廉姆斯頓的世界學盟第二次會議,成為青年會派往國外的第一人。1904年,曹錫賡以友誼學習名額赴美國考察,這種「友誼學習」方式後來發展成為固定方式,對幹事本身和青年會運動都有極大收益。1900年南京金陵大學黃榮良出席法國凡爾賽的世界學盟大會;1902年北京大學陳維城出席丹麥蘇羅城的世界學盟大會和挪威克利荀尼亞的青年會世界大會;1905年曹錫賡出席荷蘭新德城的青年會世界大會。正是通過這些活動和會議的聯繫,青年會才成為世界青年會和世界學生運動的一員。

巴黎本旨

1855年8月22日,世界基督教青年會開第一次大會於巴黎,決定各國青年會宜有一共同宗旨方針,訂立[巴黎本旨],共同恪守。巴黎本旨是:基督教青年會之旨趣,在聯合同道青年,即凡願按照聖經,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心信躬行為其門徒,更願協力推廣天國於青年之間者。

國際會徽

左側為世界青年會同盟會徽,外環為五大洲名稱。X與P為希臘文縮寫,其意義為表徵主基督。中心是表徵聖經,引用約翰福音17章21節的經訓:「使他們都合二為一」,以聯合同道青年達致建立天國在人間之目的。

中央為青年會正徽,三角外邊代表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神聖,內邊代表人的德智體三育均衡成長。雙環的外環表示生命及宇宙秩序的完整和統一,內環則代表信誓、友誼和愛心。

右側為青年會簡略的會徽,由紅色三角及藍色字母構成,這是一般最為普通使用的簡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