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埃塞俄比亞狼

埃塞俄比亞狼,又名阿北西尼亞胡狼或西門豺,是非洲特有的一種犬屬。由於在分類上的不明,故曾以「狼」或「豺」來命名,但近年相信它們應該是灰狼的親屬。它們分布在埃塞俄比亞海拔3000米以上的非洲高山地區,是生態系統中的頂尖掠食者,差不多隻吃日間出沒的齧齒目動物。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哺乳動物綱

目: 食肉目

科: 犬科

屬: 犬屬

種: 埃塞俄比亞狼

( Ruppell, 1840 )

體長:84-100厘米

身高:肩高53-62厘米

體重:11-20公斤

肉食:主食齧齒目動物

繁殖:每胎產2-6仔

習性:成群生活,是頂尖掠食者

分布:非洲

目錄

外形特徵

埃塞俄比亞狼頭體長84-100厘米,肩高53-62厘米,尾長27-40厘米,重量11-20公斤。雄性略大於雌性。 埃塞俄比亞狼中等體型,外觀像郊狼。頭顱骨扁平,顱蓋骨呈圓柱狀。冠狀脊成直線,枕間骨稍稍突出。牙齒細小及疏落,適合它們大量吃齧齒目的食性。齒式為3/3-1/1-4/4-2/3,有時沒有後臼齒。犬齒尖利,平均長19毫米。耳朵尖闊,耳廓很厚。前肢有5趾,後肢有4趾。 埃塞俄比亞狼的面部、耳朵及背部呈赭黃色至銹紅色,腹部呈白色至淡姜色。面頰上有白色小點,眼下有彎月狀的斑紋。隨着年紀及社會地位的增長,其紅白色的對比越為明顯。雌狼較為淡色。尾巴上有赤色的短紋,末端呈黑色。它們有短的針毛及厚的絨毛,可以抵受低至-15℃的氣溫。

生態習性

埃塞俄比亞狼雖然主要是獨自覓食的,但會成群的生活及保護地盤。這與一般為了覓食而聚居的食肉目有所不同。在偏遠的地方,它們的群落平均有6隻成年,1-6隻幼狼及1-13隻小狼。一般而言,群落都是由同一家族的公狼組成,性別比例為每2.6隻公狼就有1隻雌狼。在繁殖季節期間,群落之間的交往會變得頻繁,且十分接近其巢穴。繁殖季節過後,群落之間會彼此防衛,並會在打鬥時不時吠叫。公狼不會離開原有的群落,雌狼則會在2歲大時離開及加入其他群落。埃塞俄比亞狼差不多隻吃日間出沒的齧齒目。96%的獵物都是當地的大頭速掘鼠,其次是東非鼴鼠。其他的獵物包括黑刺剛毛鼠、布氏壟鼠、多種非洲沼鼠屬、斑剛毛鼠、幼鳥、埃塞俄比亞野兔、蹄兔、幼生灰小羚羊、山葦羚及山地羚。它們有時也會吃莎草科的葉子來幫助消化。

生長繁殖

埃塞俄比亞狼雌性的領袖在群落內只會跟公狼領袖交配,但卻與其他群落的任何公狼也可以交配。接近70%的交配都是涉及群落以外的公狼。所有群落內的成員都會協助照顧小狼,其他雌狼有時也會協助餵乳。雌狼一年只會生育一次,每次生2-6隻小狼,妊娠期為2個月。雌狼會在巢穴內生育。巢穴是往往是在岩石下或是在石縫間的地上挖掘的。它們會定時將小狼遷往其他巢穴,最遠可達1300米以外的地方。

地理分布

埃塞俄比亞狼分布在埃塞俄比亞海拔3000米以上的非洲高山地區。它們是犬屬中最為瀕危的,只餘下7個群落共約550隻。最大的群落位於埃塞俄比亞南部的貝爾山(Bale Mountains),另外的群落則在北部瑟門山(Semien Mountains)及其他地區。1990年在貝爾山國家公園爆發的狂犬病在兩星期內就令它們的數量由440隻減少至160隻。

亞種與分類

現時已確認有兩個埃塞俄比亞狼的亞種: C. s. simensis北埃塞俄比亞狼:分布在裂谷的西北邊,鼻骨較短。 C. s. citernii南埃塞俄比亞狼:分布在裂谷的東南邊,毛皮較紅。

進化過程

最初的分子研究顯示埃塞俄比亞狼是灰狼的後裔。較近期的研究卻顯示情況未必是這樣:雖然它們是狼的近親,但有可以早於300-400萬年前就已經分支出來。

埃塞俄比亞狼的英文介紹

The Ethiopian wolf (Canis simensis) is a canid native to the Ethiopian Highlands. It is similar to the coyote in size and build, and is distinguished by its long and narrow skull, and its red and white fur. Unlike most large canids, which are widespread, generalist feeders, the Ethiopian wolf is a highly specialised feeder of Afroalpine rodents with very specific habitat requirements. It is one of the world's rarest canids, and Africa's most endangered carnivore.[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