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历史
埃塞俄比亚历史 |
作 者: 萨义德·A. 阿德朱莫比 译 者: 董小川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9年12月 页 数: 278 页 定 价: 34 元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100068994 原作名: The history of Ethiopia 丛 书: 世界历史文库 |
埃塞俄比亚是非洲的一个独特现象。在非洲国家中,只有埃塞俄比亚和埃及可将其历史追溯到古代,但由於接连不断的征服,埃及已日益与其古代文化隔离,而埃塞俄比亚却将其独特性保留至20世纪。埃塞俄比亚的高原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东面和其他地方濒临船只来往频繁的海洋,可以当作堡垒守卫,抵御周围沙漠地区心怀敌意的人们。因而埃塞俄比亚能够完整地保留两个同样有天赋的民族在古代邂逅并缓慢地融为一体而遗留下来的独特文化。这两个民族是︰可能是土生土长的库施特族和可能自阿拉伯半岛迁居来此的闪米特族。[1]
埃及法老们认为埃及曾从埃塞俄比亚接受神性,埃及称埃塞俄比亚为朋特(Punt),或上帝的土地。希腊人认为埃塞俄比亚是最早种植小麦和橄榄树的地方。这些传说部分是真实的。最近的发现证明古代就有人住在埃塞俄比亚。埃及的象形文字显示,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此地已开始有文明。法老们曾派船队到当地购买香料、香、没药之类的珍贵物品。
目录
赛伯伊人时期
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世纪左右,赛伯伊人(Sabaean)的影响从阿拉伯半岛南部传到埃塞俄比亚海岸和高原。这些影响包括星灵宗教、神 圣王权和社会体制、精耕细作的农业、建筑和艺术。埃塞俄比亚采用了赛伯伊人的书写文字,改编成一种与阿拉伯赛伯伊人语言十分近似的语言;埃塞俄比亚正教会在礼拜仪式的吉兹语中保留了这种语言及其书写形式。
在公元前最後几世纪,埃塞俄比亚还受到仿希腊风的埃及的影响。托勒密的舰队在埃塞俄比亚海岸建立贸易据点,由此运入「现代」商品,这是商业的开始,还传入了一些仿希腊风的艺术和希腊语。
阿克苏姆王朝
从2世纪至9世纪,新移民(主要是阿格札特人〔Aguezat〕,吉兹语一词自他们族名转化而来)同已在非洲土地上居住一段时期的民族相混 合,在提格雷高原以阿克苏姆为中心建立一个独立国家,阿克苏姆至今仍是埃塞俄比亚的宗教中心。该国的港口十分繁忙,有助其军事和海军力量的发展,於3至6世纪在邻近地区居支配地位。埃塞俄比亚各个民族互有联系,他们沿红海两岸、亚丁湾的非洲海岸,甚至远达索马里(当时称为阿札尼亚或辛吉王国)或辛吉〕王国)南部海岸的扩张,为古代世界这部分地区带来经济和财政上的繁荣,以及宗教、艺术 和社会活力。
考古学家调查发现的阿克苏姆石碑和碑文,以及一些古文本中的资料使历史学家承认埃塞俄比亚在红海南部、尼罗河上游和非洲之角东部地区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公元3世纪时伊朗宗教领袖摩尼在一封书信中提到阿克苏姆王国,称之为世界现有四大王国之一。阿拉伯半岛上 的赛伯伊碑文叙述了埃塞俄比亚加大拉特(Gadarat)皇帝的功绩,他占领了采法尔(Zafar)和萨瓦(Sava)城(今塔伊兹〔Taizz〕)及红海上 的奥塞利斯(Ocelis)港和穆萨(Muza)港。以後的阿拉伯碑文提到埃塞俄比亚皇帝瓦泽卜一世(Wazeb I),一些海外的哈巴夏特人(Habashat)都向他求助。最重要的是,3世纪末一位其名不详的阿克苏姆国王用希腊文在阿杜利斯(Adulis)的的一块石碑上刻出几次战役的经过,这些战役表明他的势力已从埃及南端扩张到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产金地区,包括亚丁湾盛产香料的海岸,甚至海洋对面的赛伯伊王国和米纳安(Minaean)王国。这些埃塞俄比亚人已强大到足以击败红海上的罗马船只。
阿克苏姆的没落和札格维王朝
阿克苏姆的势力在7世纪开始衰落,到10世纪王朝停止铸造硬币,这是它陷入贫困的迹象。基督教在文明世界的发展使非基督教宗教仪式 中大量使用的香、没药和松香跌价,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商业收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出现及埃塞俄比亚在阿拉伯半岛属地的丧失使阿克苏姆进一步同西方切断关系。
在南方,印度洋海岸被班图的辛吉王国控制,在一些港口希木叶尔(Himyar)商人逐渐被波斯或阿拉伯移民所取代。辛吉王国或许自11世纪起受到奥罗莫人自内部的袭击,14世纪後又遭到一个完全新的民族──索马利人从非洲之角顶端附近山中的进攻,遂趋衰落。南方湖泊断层和青尼罗河的环流之间是大达莫特(Damot)王国,它可能是登登(Demdem)人的国家,登登人住在阿巴亚湖附近,即奥罗莫人的家乡。这些 骚动不安的民族大多皈依了犹太教,其中一些民族在13世纪初以前多次袭击埃塞俄比亚基督教支配的省分。由埃赛托(Esato,朱迪特〔Judith〕)女王领导的一次976年左右的袭击最为猛烈,把这个基督教王国远至提格雷的地方都夷为平地。
埃塞俄比亚人认为埃赛托女王的袭击是上天对於他们未能服从科普特主教管辖而给予的惩罚,他们自袭击中脱身後即加强同埃及教会的联系。或许在10世纪末或100年後,在非常暧昧的情况下埃塞俄比亚出现了篡权的札格维王朝。埃塞俄比亚中部拉斯塔地区的札格维王子们 利用阿克苏姆国王的失势,把王国的首府移到他们自己的地区。
此时期的埃塞俄比亚继承了中埃及最後几个大修道院日益衰落的传统,如艺术、岩石凿成的建筑物和具有特色的文学,并进行了仿制。一些外国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对它也有影响,他们主要是11和12世纪因在埃及受迫害而外逃的科普特人。拉利贝拉皇帝在这些影响下修建一个以他命名的圣城,内有12个开凿在整块岩石中的岩石教堂。这是阿克苏姆石匠最後也是最美的艺术成就。
所罗门王朝的复兴
13世纪末,前阿克苏姆传统的支持者突然推翻札格维,代之以来自哈伊克(Hayk)湖地区、盖申(Geshen)和安巴赛尔(Ambasel)的阿姆哈拉(Amhara)王子们。以叶库诺?阿姆拉克(Yekuno Amlak,1270~1285年在位)为始的新王朝把王国首府进一步南移到绍阿(Shewa),直至16世纪。此王朝的兴起得到一批有势力的寺院的支持,它们宣称新国王是阿克苏姆血统合法继承人。
在宗教和文化方面,科普特教会的权力(在埃塞俄比亚以一位都主教及其属下的僧侣为代表)逐渐消除以前的叙利亚和拜占庭的影响。国王政策的宗教启示在民族预言书的短文和评论中一再得到确认。此外,札拉?雅各布(Zara Yakob)和纳奥德(Naod,1494~1508年在位)几位国王因使教会及其仪式美化和编写宗教赞美诗而声名显赫。
复兴後的经济繁荣促进了精神力量。此时期政治上的特征是同基督教西方稀疏而困难的关系,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16世纪初葡萄牙人在邻近海面上出现。同埃及苏丹的外交关系最为积极,在这些苏丹看来,埃塞俄比亚几位皇帝仍享有很高威望,可保护科普特人不受其穆斯林主人的迫害。然而自14世纪起,王国不得不对付东南部数省内连续发生的叛乱,那里的基督教力量已为伊斯兰教势力所压倒。这些暴乱最初是经济问题引起的(例如这些地区十分贫困),以後又带有宗教色彩。在埃塞俄比亚边界上,这些活动首先瓦解了非基督教的黑人辛吉王国,又逐渐瓦解了北面巨大的基督教努比亚王国。
在纳奥德的政权下,同西方建立接触的努力取得较大成效。这些努力甚至导致一位葡萄牙大使在1520年到达此地,大使受到勒布纳?丹加 尔(Lebna Dengal,1508~1540年在位)的热情欢迎,由於葡萄牙人来到红海,打破了印度和埃及舰队的垄断局面,这次会晤才终於得以举 行。
在土耳其人和葡萄牙人之间
在十字军时期,西方编造了一个传说,说远在东方有一个强大的基督教君主──祭司王约翰,同他结盟就有助於反抗伊斯兰教,这一传说把欧洲天主教徒吸引到埃塞俄比亚。他们先在中亚寻找祭司王约翰,没有找到,那里有聂斯托留派(Nestorian)基督教王子;人们又以为祭 司王约翰是一位埃塞俄比亚皇帝。葡萄牙从1520年起和埃塞俄比亚建立关系,欧洲文学对此事的重视不亚於发现美洲大陆。但葡萄牙人的出现并未给埃塞俄比亚带来好处,葡萄牙人从邻近海面上赶走的埃及-印度舰队很快为土耳其的舰队所取代。土耳其人在1517年征服埃及 ,并在阿拉伯半岛定居。他们先同葡萄牙人发生冲突,又和其盟友──埃塞俄比亚的基督教徒发生争执。此後勒布纳?丹加尔的统治受到威 胁,他的王国受到前所未有的穆斯林的最猛烈袭击,立即被摧毁。这次暴乱是东南地区的一次起义触发的,埃及-印度舰队离开後,依赖 它的商业旋即崩溃,东南地区陷於贫困,土耳其人立即从阿拉伯半岛对这次暴乱给予支持,暴乱从1523年持续到1543年。
米纳斯(Minas,1559~1563年在位)、萨尔撒?丹加尔(SartsaDengal,1563~1597年在位)和苏斯尼约斯(Susenyos,1607~1632年在位)被迫 面对3个新问题︰土耳其人在厄利垂亚海岸的进犯,但埃塞俄比亚在1578年和1589年获胜,土耳其人被逐;奥罗莫人大批移民,他们几乎 遍及整个王国;还有依纳爵·罗耀拉派来的传教士进行的天主教宣传,这些传教士是同葡萄牙士兵一起到来的。传教士希望该国皈依天主教,他们的努力颇有成效,苏斯尼约斯皇帝认为他可在1626年宣布国家改变信仰。这种转变非常自然,因为埃及科普特教会曾试图同罗马结成短时期的联盟(1595~1610),但是由於传教士在埃塞俄比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坚决奉依原来信仰的大批基督教徒奋起反对他们和皇帝,1632年在内战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苏斯尼约斯废除同罗马的结盟并退位。
贡德尔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历史的这一时期可同西方文艺复兴相媲美,在某些方面,这一时期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建筑学家受传教士引入的印度- 葡萄牙模式的启示,建造了宏伟的城堡和寺院。细密画受到西方雕版的影响。战争艺术在葡萄人影响下有所改变,建立起军队,於1879年击败埃及人,1896年又击败意大利人。但16世纪埃塞俄比亚在天主教传教士的鼓动下对拉丁西方关闭大门,转而投靠埃及科普特教会。它只同穆斯林国家──埃及、奥斯曼高门和蒙兀儿印度──和一些非天主教的西方人建立关系,如信义会的海利格(Peter Heylig)、苏格兰的布鲁斯(James Bruce)和荷属印度群岛的总督。
法西利德斯(Fasilides,1632~1667年在位)1633年驱逐了传教士。他设立了一个新首都──贡德尔。伊亚苏一世(Iyasu I,1682~1706年在 位)被教会誉为圣人,进一步发展和美化这一城市,拥有10万居民的贡德尔成为非洲(仅次於开罗)的第二大城市,伊亚苏还在政府内进行 人事改革,平息敌对的神学派系之间的争执,并透过发动战争对南方诸省附有条件地重建他的执力,非基督教的奥罗莫人曾把基督教徒赶出这一地区。巴盖发(Bagaffa,1721~1730年在位)去世过早,未能完成这一伟大事业,他的遗孀门特瓦卜(Mentewab)皇后在其子孙在位期间几乎每次都掌握摄政大权,一直明智地维护他的事业达40馀年之久。
野心勃勃、相互敌对的奥罗莫人和提格雷人使王国陷入困难。前所未闻的一种封建势力在其政府和习俗中发展起来,其影响持续到20世纪。受这种衰落的影响,贡德尔时代末期被称作「王子时代」,在这一时代中,所罗门血统的王子藉助新的奥罗莫或提格雷贵族的力量相继上台,但他们没有军队、没有财富,也没有权力。
贡德尔地区和绍阿省在教会援助下同时开始埃塞俄比亚的复兴,绍阿省的国王一直使该省不卷入以前的纠纷,这几位国王都是勒布纳?丹 加尔血统的後代,而贡德尔皇帝则是另一系的後代。由於一些奥罗莫贵族进行伊斯兰教的宣传,而这些领袖又没有能力自卫,抵御已成为苏丹主人的埃及对埃塞俄比亚无缘无故发起的进攻,因而激起埃塞俄比亚人对封建势力的愤慨。在这种愤慨情绪中涌现出一个领袖卡萨(Kassa),他聚集军队推翻封建势力以贡德尔为中心维持的虚假幻影的王国。卡萨在在1855年称帝,取名特沃德罗斯二世。他把国家的衰败 归咎於原先贡德尔的显赫,并夺去这个城市的财宝,把自己住所建在朴实的中央山脉里。这时西方国家争相在非洲东部地区建立势力。同英国政府的一次误解导致纳皮尔(Napier)勋爵於1868年进行一次惩罚性的远征。特沃德罗斯在被包围的马格达拉(Magdela)自杀,不愿落 入英国人之手。
约翰尼斯四世
约翰尼斯四世(YohannesIV,1872~1889年在位)是一个热心的宗教改革家,他很快使穆斯林和非基督徒转而皈依基督教,他在贡德特(Gundet)和古拉(Gura)粉碎埃及的殖民企图(1877)。虽然他使其王国北部的权利得到尊重,但却未能阻止意大利人占领米齐瓦。英国人劝诱意 大利人对在苏丹失败的马赫迪派(Mahdist)提供援助。而埃塞俄比亚人自己又同马赫迪派发生冲突,马赫迪派遂於1888年使贡德尔成为一 片废墟。约翰尼斯虽於1889年在梅特马战役(Battle ofMetemma)中打了胜仗,但自己受到马赫迪派的袭击而身亡。
曼涅里克二世
埃塞俄比亚是在孟尼利克二世(1889~1913年在位)统治期间扩张到现有边界的。孟尼利克世在任绍阿国王(1864~1889)时即开始发动征服南部、东部、西部的战役。他在登基称帝後继续这一战役,直至埃塞俄比亚的国土面积增加一倍。在这次扩张的同时,欧洲正在19世纪最後25年对非洲之角进行殖民分割,这也是促使这次扩张的原因。孟尼利克二世具有外交家的才能,因而埃塞俄比亚能够在争夺领土的抗争中牢牢控制自己领土,只把高原北角割让给意大利人。1889年在瓦奇利(Wichale)签署了《乌西阿利条约》(Treaty ofUcciali),意 大利据此条约宣布埃塞俄比亚为其保护国。埃塞俄比亚反对这一说法。意大利军队从北方进犯,孟尼利克二世1896年在阿杜瓦战役中决定性地击败他们。意大利人获准留在北方,他们在那里建立了厄利特里亚殖民地。随後埃塞俄比亚缔结一些协议,确定它同英国在苏丹、肯尼亚和索马里北部的殖民地的边界,以及同吉布提周围的法国飞地的边界。只有与意属索马里的边界仍在争执中,这就为1935年意大利侵略提供了藉口。
孟尼利克把南部高原上有水源的肥沃土地并入其王国,包括生产咖啡的克法(Kefa)和哈勒尔盖(Harerge)地区,以及游牧人民居住的半乾 旱的低地。这些地区居住着信仰伊斯兰教和当地宗教的各族人民。高原上人数最多的民族是奥罗莫人、锡达莫人(Sidamo)和古拉格人,以及低地的索马利居民。他们已包括在曼涅里克的势力范围之内,这说明埃塞俄比亚和古代的阿比西尼亚不同,已成为一个由不同民族组成的王国。新领地中的许多土地由国家徵用,分配给其士兵、官员、神父和贵族,以及皇族成员。因而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权,成为新地主的佃户。他们成为孟尼利克继承人面临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自18世纪中叶贡德尔被放弃後,埃塞俄比亚统治者的生活方式一直是游牧式的,孟尼利克结束了这种生活方式,1887年在绍阿地区建立一个新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来自欧洲和中东的手工艺人和商人在这个一开始即是世界性城市的的地方受到欢迎。这里设立了埃塞俄比亚第一批邮政、电话和银行服务设施,以及第一所医院、现代化学校和出版第一份报纸。
孟尼利克自1906年身患重病,1913年去世。他临终前指定其年幼的外孙伊亚苏(Lij Iyasu)为其继承人,在他成年前由他人摄政。伊亚苏 的父亲是沃洛(Welo)的奥罗莫族领袖,他本是穆斯林,後被约翰尼斯强迫改变信仰。绍阿的贵族对这一选择不满,这位继承人的反叛个性加强了他们的反对情绪。伊亚苏在埃塞俄比亚国内外争取穆斯林的支持,却因而使反对他的势力更为加强。身居要职的贵族和神职人员於1916年决定废去伊亚苏,立曼涅里克的女儿佐迪图(Zauditu)为女皇。
佐迪图於1917年2月11日加冕为女皇,直至1930年4月2日去世。她在位期间,摄政塔法里(Ras Tafari)和佐迪图周围的保守派贵族及神职 人员勾心斗角,塔法里企图限制贵族的权力,推行现代化措施,但贵族反对这些措施。塔法里富有心计且意志坚定,他把权势最大和最反动的封建贵族孤立起来并消灭他们,其中包括女皇的丈夫。
1928年10月,佐迪图女皇去世第二天,塔法里即位称帝,取名塞拉西(意为「神圣的三位一体」)。他於1930年11月2日加冕,举行盛大庆 祝,许多外国达官显贵及新闻记者均来参加,使他名扬海外。
塞拉西一世登上皇帝宝座後,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旨在集中权力并实行国家行政机构现代化。贵族权力和特权大大削弱。政府由一个以西方为模式、部长会议领导的机构接管。在此时代早期已经为常规军、西方教育体系和现代法律体系奠定基础。1931年颁布宪法。这些改革象徵埃塞俄比亚的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一个完整的君主政体已出现。
意大利占领
此时墨索里尼再次推行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计划。意大利在长时期挑衅後,1935年从北面的厄立特里亚及南面的索马里亚进犯埃塞俄比亚。义军拥有现代化武器并残酷地使用芥气,武器落後的埃塞俄比亚守军一败涂地。这场战争只持续了几个月即成为一次国际事件。一些大国和国际联盟提出抗议,但没有前来保卫埃塞俄比亚。因而埃塞俄比亚成为法西斯主义侵略的第一个牺牲者。塞拉西流亡英国。他於1936年6月30日出席国际联盟会议,这是一次有纪念意义的事件。塞拉西在会上预言其他国家不久也会蹈其覆辙。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统 治是残酷和短暂的,遭到爱国者的强烈反抗。他们参加游击队对占领者进行骚扰。意大利又以武力还击,致使许多埃塞俄比亚人丧生。埃塞俄比亚历史上这悲惨的一章於1941年英军自苏丹和肯尼亚进入该国时告一段落。
战後
塞拉西於1941年5月5日重登帝位。他先後得到英美的帮助,继续推行国家中央集权化和现代化的方案。教育、军队、运输和公用设施均有扩展。然而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改进农业,埃塞俄比亚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全世界最低的。
1955年修改後的宪法规定通过选举成立众议院。1957年举行第一次选举,但惯常的政治在埃塞俄比亚仍不为人所知,没有政党,直至1962年才允许成立工会。报纸和其他交流工具均系国有,不容忍任何政治活动。塞拉西以至高无上的君主身分进行统治,他的话就是法律。
塞拉西认为他的国家是一个暴露於「穆斯林海洋中的基督教岛屿」,他奉行谋求安全的积极外交政策。他在50年代初得到美国庇护。美国向埃塞俄比亚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交换条件是允许美国在阿斯马拉(Asmera)附近建立一个巨大的航空和交通基地。在美国支持下,联合国於1952年规定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埃塞俄比亚从而实现了向往已久的目的︰通过厄立特里亚两个港口──米齐瓦和阿萨布──有了通往大海的通道。埃塞俄比亚在1963年还取得一次外交上的大成功︰新成立的非洲统一组织(非洲联盟)决定把总部建在亚的斯亚 贝巴,随後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也仿效这一做法。
60年代日益增多的政治问题威胁着皇帝的地位和国家的完整。1960年12月有人企图发动军事政变,这是权力中心和塞拉西支持的现代机构中发生意见分歧的第一个迹象。同年成立了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其目的是争取这个前意大利殖民地独立,这是此一地区发生严重骚乱的第一个徵兆。1963年欧加登的索马里人发生叛乱,他们想同索马里共和国中的同一民族结成联盟。结果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亚於1963年末爆发一场战争,持续时间不长。巴莱(Bale)省的索马里人和奥罗莫人发动的叛乱持续到1970年。此外,激进的学生对帝王统治提出挑战。他们从1965年开始,定期走上街头,抗议国家的贫困和落後,并谴责统治者。政府进行镇压,邀进派信奉马克思主义,主张革命。
1974年革命
在帝王统治崩溃之前,埃塞俄比亚北部发生一次严重饥荒,夺去约20万人的生命。政府认为这次饥荒是天灾,它不负任何责任。政府没有向受灾人民提供救济。而且政府为了避免为难,企图掩饰饥荒情况,不让他人提供帮助。1974年春季饥荒一事真相大白,一个示威、罢工和抵制浪潮席卷亚的斯亚贝巴和其他城镇。结果成立了一个协调委员会,名为德尔格,代表士兵和年轻军官,以管理武装部队,海尔·马里亚姆·门格斯图少校被选为主席。由於文官反对,德尔格在夏季加强对政府的控制,最终在9月12日废黜82岁的皇帝。皇帝於1975年8月27日去世。德尔格易名临时军事行政委员会,接管了国家的权力。
社会主义的埃塞俄比亚
德尔格的意识形态来自与其竞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中之一的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党因坚持文人政府,故而在都市地区发动游击战以对抗军事政权。在随後的混乱时期里,门格斯图取得全部的权力,成为国家的领袖。他对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党发动阶级战争,结果该国数以千计的知识青年遭到杀害或放逐。1977年5月和6日,索马里亚的军队入侵欧加登(欧加登战争)。由於苏联派兵帮助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亚於1978年初撤退。门格斯图随即将军队开往厄立特里亚,那里的分离主义者於该年底被击败,退至纳克法附近的山区。
1975年门格斯图实施土地改革,将土地收归国有,分配给每户农家仅10公顷的土地。又广泛对工业、银行、保险业、大规模的贸易以及多馀的住宅实施国有化,完成一系列改革,将旧日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一扫而空。为了履行改革、裁定纠纷与管理地方事务,在乡间组织农民联合会,在城镇建立管区组织。1984年埃塞俄比亚劳动党成立,门格斯图担任总书记;1987年新的议会宣布成立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以门格斯图为总统。
虽然实施了土地改革,但农民并没有生产出预期的高产量。而为了供应城市和军队的粮食,政府强迫农民联合会以低於市价的价格移交谷物,这项灾难性的政策导致了1984年的大饥荒。1/6的埃塞俄比亚人濒临饿死的边缘,幸赖西方国家提供足够的粮食才於1985年中结束了 这场危机。然而捐赠并不能对庞大的人口重新安置计划发挥立即的功效,该计划拟将人民从久旱拥挤的北部迁移至预设中有多馀土地的西部与南部。门格斯图政权粗糙地执行计划,没有为它所迁移的60万难民提供住房、工具、医疗或食物等必要资源。相关的村有化计划亦缺乏资源,该计划拟将分散的人口集中至村庄,俾使人民能获得现代化的服务。迟至1990年,大多数村庄仍缺少当初所允诺的设施,因为北部的内战耗尽了资源。
1987年12月,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突破了纳克法前面的埃塞俄比亚防线。1988年初,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开始与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联合出击,後者长期以来为了提格雷的自治与埃塞俄比亚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纯度而战。苏联拒绝增派兵力至埃塞俄比亚,1989年2月 在不断失利与武器日益缺乏的情况下,政府被迫撤离提格雷。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与阿姆哈拉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运动组成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次年,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占领米齐瓦,破坏了埃塞俄比亚的补给线,显示政府无法再统治提格雷与厄立特里亚。不久,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切断了亚的斯亚贝巴-贡德尔公路线,并陷戈贾姆(Gojam)於危急之际,门格斯图宣布结束社会主义。 农民立 即放弃了政府规画的村庄,废除合作社,重新分配土地和资本货物。政府在乡间的力量大为削弱,尤其在埃塞俄比亚南部,当地沉寂已久的奥罗莫解放阵线开始活跃。1991年5月,政府已无法阻止叛军向亚的斯亚贝巴挺进。门格斯图逃亡,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於5月28日接掌政权。
新政府由一位提格雷人──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主席梅莱斯·泽纳维领导,并宣布它将透过承认埃塞俄比亚的种族异质性来达成该国的民主化。埃塞俄比亚将不再以武力来维持联邦,它将是许多民族自愿结合的联邦。因此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与其他政治团体同意设立过渡时期政府,以制定新宪法和举行选举;批准一部国民宪章,承认各种族分享政治的权力;并认可各民族有脱离埃塞俄比亚的权利(因此为厄立特里亚的合法独立铺平了道路)。
很快就看出新政权削弱埃塞俄比亚中央政府的权力,而有利於以种族为基础的强大的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执政党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倾向於与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联结。1992年发布的新的地区图反映了这些变化。阿姆哈拉人被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定义为殖民者,明显进行破坏国家统一的活动。政府予以反击,将阿姆哈拉人的领袖斥为反民主的沙文主义者,并透过应用理论上保障新闻自由的新法律令新闻界消音。在各省,政府甚至不再披上民主的外衣︰在那些地方,政府对反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的力量,尤其是对奥罗莫解放阵线的镇压,是如此大张旗鼓,以致引起前往观察1992年6月地方选举的国际小组成员的注目。
1992~1993年,过渡时期政府与捐赠国家及世界银行制定一项经济结构调整计划。然而政府拒绝土地非国有化(连带也拒绝土地资本化)和归还德尔格所没收的财产,因此经济依旧停滞不前。而1994年初又出现了另一次饥荒的徵兆;至该年年中,据报导已有1千万人濒临饿死 边缘,其中大多数在北部和东部。政府虽呼吁国际捐赠团体伸出援手,但经济无法自由化导致政府无力解决长期饥荒的危机,埃塞俄比亚依旧不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资金,也不能创造出救济其人民所需的剩馀物资。此外,梅莱斯政权能否维持得住埃塞俄比亚,使之成为一个在种族权利的基础上发展民主政治的国家,依旧是未定之数。假使一个较大的民族,如奥罗莫人的权利与国家的需求相冲突的话,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当局可能面临变成更为权力主义和反民主的政治危机。这种可能性使得许多观察家相信种族主义的政府和社会主义的政府同样行不通。
参考来源
- ↑ 埃塞俄比亚历史发展的简介个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