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人物地理(李曉東)
作品欣賞
埃及人物地理
撒哈拉沙漠終是要踏上的。
三毛的那本《撒哈拉的故事》,少女時代看過,從此埋下了那份屬於前世回憶般的鄉愁。
在埃及的撒哈拉沙漠,乘坐四驅越野吉普顛簸在滾燙的沙子間,不斷翻滾、跳笑、尖叫,才真正體會了什麼叫暢遊。撒哈拉,鉛華洗盡,從地平面雄偉立起,這如同另一個存在的古老空間,似乎是難以跨進的平行宇宙,在陽光下反彈着耀眼的白光,用巨大無比的熱力,不動聲色地顯露着它的威嚴。形態各異的沙丘,隨着光線的變化展示出金黃、淡粉、赭石、鐵灰等不同的段落,與橘紅的落日交融出別樣的仙氣與神性。
天,高而遠。地,神秘而安靜。
無際的黃沙之上,不時有淡褐色的風呼嘯甩過。偶爾冒出的一株野生植物,帶着與生俱來的不羈,淡定怒放,安詳得近乎優雅,參照着平凡之地那些綠色的庸常。遠處,有一隻鷹從高空掠過,快得連影子都沒有落下。
撒哈拉的滄桑,就是如此的大寫意。
阿拉伯語的「撒哈拉」,意思是「廣闊的不毛之地」,晝夜溫差高達攝氏五十多度。但撒哈拉沙漠中發現的史前壁畫和岩畫卻可以證明: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處於一個綠茵時代,這裡曾有過充沛的雨量,蓊鬱的森林,青蔥的草原,和發達的畜牧業。但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撒哈拉的季風雨少了起來,降雨量和蒸發量發生了無可逆轉的失調。降下的雨水本已減少,又很快被太陽蒸發,水分難以積存,江河湖泊日益乾涸,植物枯萎退化。撒哈拉從熱帶的「稀樹草原」變成「干曠草原」,又從「干曠草原」變成了沙漠。
夕陽暈染着駱駝群和已在沙漠中生活了上千年的阿拉伯遊牧民族——貝都因人。「貝都因」在阿拉伯語中就是「荒原上的遊牧民族」,屬於阿拉伯民族的一個分支,不喜歡受制約,只聽命於酋長。遠離現代物質文明社會的他們,目前主要聚集在埃及東部的西奈半島和撒哈拉沙漠中。
生命,在如此荒僻落後貧瘠缺水的撒哈拉,日日被烈日炙烤着,居然一樣欣欣向榮。世上真的有這麼一群人,過着和我們截然不同的生活,貝都因人就在沙漠中生老病死,與自然渾然一體,並不需要過分掙扎。什麼樣的日月變遷,都不會讓他們迷失本性。
我那天穿的是涼鞋,下車走過沙丘時,沙灌進了鞋子,腳猶如觸到了冒着火星子的碎煤渣,燙得發疼。而這個令人生畏的生命禁區,卻是貝都因人自由的天堂:他們住在沙漠的帳篷中,光着腳走路,騎駱駝找水,無拘無束地生活着。他們對外界一直保持着必要的陌生,男人們穿着素淨的長袍,頭裹圍巾,默不作聲;而婦女們,一概用黑色的紗巾把自己的容貌包裹起來,只露出深眼窩後面隱含探尋意味的略顯驚恐的黑眼睛。
作者簡介
李曉東,品詩文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