墜落的聲音(于堅詩歌)
作品原文
我聽見那個聲音的墜落 那個聲音
從某個高處落下 垂直的 我聽見它開始
以及結束在下面 在房間裡的響聲 我轉過身去
我聽出它是在我後面 我覺得它是在地板上
或者地板和天花板之間 但那兒並沒有什麼鬆動
沒有什麼離開了位置 這在我預料之中 一切都是固定的
通過水泥 釘子 繩索 螺絲或者膠水
以及事物無法抗拒的向下 向下 被固定在地板上的桌子
向下 被固定在桌子上的書 向下 被固定在書頁上的
文字
但那在時間中 在十一點二十分墜落的是什麼
那越過掛鍾和藤皮靠椅向下跌去的是什麼
它肯定也穿越了書架和書架頂上的那匹瓷馬
我肯定它是從另一層樓的房間裡下來的 我聽見它穿越
各種物件
光線 地毯 水泥板 石灰 沙和燈頭 穿越木板和布
就象革命年代 秘密從一間囚房傳到另一間囚房
這兒遠離果園 遠離石頭和一切球體
現在不是雨季 也不是颳大風的春天
那是什麼墜落 在十一點二十分和二十一分這段時間
我清楚地聽到它容易被忽視的墜落
因為沒有什麼事物受到傷害 沒有什麼事件和這聲音有關
它的墜落並沒有象一塊大玻璃那樣四散開去
也沒有象一塊隕石震動四周
那聲音 相當清晰 足以被耳朵聽到
又不足以被描述 形容和比劃 不足以被另一雙耳朵證實
那是什麼墜落了 這隻和我有關的墜落
它停留在那兒 在我的身後 在空間和時間的某個部位
1991年11月
作者簡介
于堅,男,1954年8月8日,出生於昆明。雲南師範大學文學院任教。80年代成名,為「第三代詩歌」的代表性人物,強調口語寫作的重要性。[1]
于堅幼時因病致弱聽,14歲輟學。16歲「文革」時期,學校停課,國家分配進入工廠當工人9年。16歲後當過鉚工、電焊工、搬運工、宣傳幹事、農場工人、大學生、大學教師、研究人員等。20歲開始塗鴉寫詩,25歲首發作品。
1983年與同學發起銀杏文學社出版《銀杏》。1984年畢業於雲南大學中文系。1985年與韓東等人合辦詩刊《他們》。1985年與詩人韓東、丁當等創辦《他們》文學雜誌。1986年發表成名作《尚義街六號》。[2]
著有詩集:《詩六十首》、《對一隻烏鴉的命名》、《一枚穿過天空的釘子》(台北)、《作為事件的詩歌》(荷蘭語版)、《飛行》(西班牙語版)、《棕皮手記》、《雲南這邊》、《于堅的詩》、文集《棕皮手記》、《元創造》(詩集,2006年比利時根特大學出版)。
于堅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詩人,散文創作也令人矚目,從上世紀90年代的《棕皮手記》到近年的《相遇了幾分鐘》,于堅向我們展示了詩人的另一種言說方式:睿智、博學、平易、多言。《隴上行》和《印度記》,是他近兩年的散文代表作,不但保持了早期散文那種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詩意的特點,還強化了在歷史話語中發現日常性的特點。于堅的散文題材廣泛,語言自由,心接古今。他將口語和書面語交替使用,使得他的敘述和描寫,在體驗和經驗、現實和歷史之間來回巡遊、自由穿梭,堪稱當代散文精品。
他的生活依舊保持着普通人的一般水平,他並沒有從文學中獲得財富。在雲南昆明,每天上午寫作,不超過2000字,在靜靜的寫作中,于堅卻堅守着風起雲湧的80年代理想主義在他身上的烙印。于堅、韓東拉起大旗的《他們》和非非、莽漢、《傾向》、海上詩群一起,都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