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地蘇鄉位於都安瑤族自治縣西部,鄉政府駐地東距縣城9公里。距廣 西南寧市150公里,交通非常便利,基礎設施完善。是河池地區編織工藝品大鄉、建築大鄉、農業大鄉。其境東部與安陽鎮、澄江鄉相接,南部與南寧市馬山縣百龍灘鎮隔紅水河相望,西部毗鄰東廟鄉、三弄鄉和大化瑤族自治縣六也鄉,北接高嶺鎮、保安鄉。全鄉轄12個村民委員會(即:新蘇、贊字、九送、大定、丹陽、萬良、百益、拉棠、上江、右江、南江、青水12個),共521個村民小組,2000年統計人口數為42200人,2005年末總人口4.83萬人,居住着壯、瑤、漢、苗、毛南、仫佬等6個民族。[1]

目錄

概況

地處岩溶谷地,西北部多石山,海拔300-600米,南部瀕臨紅水河,中間系河谷地帶。鎮境內之地下河是亞洲著名的地下河,主流長57公里,儲水量為30億立方米,流量為中國黃河的六分之一。地下河特產小卜魚、油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境內仙山礦泉水,水質特優。全鎮陽光充足,年日照時數1395.6小時,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248.9-1883.1毫米。氣候宜人,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北緣,無冬季候溫,年均氣溫18.2°C-21.7°C,年無霜期達348天以上。

地蘇是廣西區內外聞名的編織之鎮。目前,從事竹藤草芒編織工藝精巧的編織工藝品生產有丹陽編織廠、都安縣潤發有限責任公司等,從業人員34000人,生產品種種類繁多、款式新穎、工藝精巧的工藝品,主要遠銷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意大利、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曾帶走一頂地蘇"通帽",回國後,美國客商立即向地蘇竹具廠訂購10萬頂通帽,在美國掀起地蘇"通帽"熱。

地蘇還被譽為"建築之鎮",全鎮擁有擅長建築的能工巧匠8000多人,他們有的精通各種造型優美、實用大方的建築物和橋樑,僅建築業年總產值達億萬元;有的能精雕細琢活生生的石獅、石虎等。他們活躍在廣州、深圳、南寧、金城江等全國各地,挑起一些地方重點項目建設的重擔。

經濟發展

2002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23305萬元,工業產值2234萬元,地方財政收入436.8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97元。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人大三家班子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狠抓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鎮12個村民委員會,村村建起了二層的辦公樓,村黨支部發揮了領頭雁的作用,帶領群眾大力發展經濟,促進全鎮經濟迅速發展。全鎮兩個文明建設效果顯著,1999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13172萬元,財政收入32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58元。是年,鎮黨委獲得河池市授予的"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在新世紀,鎮黨委、政府領導班子將帶領全鎮各族人民開拓進取,拼搏奮進,以嶄新的精神面貌邁向新的世紀。

全鎮12個行政村都建有鋼混結構辦公樓和合作醫療衛生所,電視覆蓋率達85%。實現了屯屯通電。12個行政村都建有自來水廠,戶戶飲上了自來水。全鎮地勢平坦,交通方便,水南高等級公路貫穿境內13.2公里,有7個行政村通柏油路,5個行政村通四級路,92%以上村民小組通了屯級路。通訊覆蓋率高,目前程控電話覆蓋全鎮,用戶達4200部;移動電話覆蓋11個行政村,移動電話用戶2100部。

該鎮主要支柱產業是編織業、建築業、養魚業、藕粉加工和勞務輸出等。

鎮黨委、鎮政府注重引導群眾發揮本地優勢,加工藤編工藝品,1999年全鎮共有9個編織公司,68個編織加工廠,產品暢銷荷蘭、比利時、日本、美國等國家。1999年全鎮8316個農戶31200多人從事編織走上富裕之路,80%的農戶建起了"編織樓"。2002年全鎮編織品出口總額5800萬元,創稅298萬元,編織人均純收入356元。

目前,該鎮正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力爭建設成"綠色食品基地",打造首府南寧"一小時經濟圈"。鎮黨委政府創建了"地蘇特色經濟熱線網站",有11家私營企業上網與國內及國外商家進行網上交易。2002年,全鎮共有各類企業及個體產957家,從業人員達9000人,企業營業收入1.48億元,企業總產值7234萬元,實現利潤1627萬元,上繳國家稅金200多萬元。

文教

全鎮初級中學2所,小學12所,2002年末在校學生8632人,教師410名。地蘇鎮是全縣唯一的小康文明示範鎮,大定和丹陽是全縣小康文明示範村。

參考文獻